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截止2016年杨陵区大多数村庄的公共中心建设已经基本结束,且已投入使用,但是各村公共中心的使用效率不高,出现了大量的闲置空间,作为村庄核心的公共空间,不能满足村民的实际需求。因此,为了保证村庄公共中心建设的品质和效果,同时为后期美丽乡村提升工程规划建设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参考,需要对村庄公共中心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价。研究以杨陵区王上村、姜嫄村为例,基于村庄公共空间研究、建成环境使用情况评价方法的系统梳理,构建评价体系逻辑;结合杨陵区村庄公共中心建设特征和使用情况,初步确定评价应该考虑的因素,从评价对象、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标准四个方面界定杨陵区村庄公共中心评价理论范式;在了解杨陵区村庄公共中心现状布点、设施配置及布局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公共服务设施区位理论、空间分析理论、村民使用频率,构建杨陵区村庄公共中心使用情况评价体系,主要包括村庄公共中心空间布局分析、村民满意度评价、环境行为与使用频次分析、村民需求调查分析四个方面。将整个杨陵区的行政村按村组空间分布特征划分为集中型、分散型两大类,分别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姜嫄村、王上村展开村庄公共中心使用情况评价实证研究。王上村满意度评分结果为一般满意;村庄公共中心在500m的服务半径内(村民可接受的出行距离),公共服务覆盖不到全村;设施配置较为完整,但在配置规模方面却存在较多问题,不能满足村民公共生活的多样性需求;村庄公共中心使用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维度上的复合性,但整体复合利用率较低。姜嫄村村庄公共中心满意度评分结果为一般满意;村庄公共中心在500m的服务半径内(村民可接受的出行距离),公共服务可以覆盖到全村,但出现部分服务重叠较为严重的现象;设施配置相对完整,但配置规模过剩,致使出现很多闲置空间;村庄公共中心使用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维度上的复合性,但是整体复合利用率较低。根据两个案例村庄公共中心评价结论,探索王上村与姜嫄村村庄公共中心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总结出杨陵区村庄公共中心空间使用存在以下问题:分散型村庄公共中心较为单一,服务覆盖率不足;设施配置不健全,空间复合利用率低;空间对乡村生活的适宜性差;后期管理运营缺失等。通过对杨陵区村庄公共中心的使用情况研究发现,现状村庄公共中心既存在着设施配置不健全无法支撑公共活动的多样性的问题,也存在着设施虽已配置健全,但又带来大量闲置空间的问题,两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客观存在的“矛盾”。研究发现村庄公共中心建设过程中应该考虑村庄实际人口和发展需求,提升村庄的经济活力和生态环境建设,使公共服务配置能够良性循环,本着既要方便村民使用,又要集约节约空间的目的,主要提出了村庄公共中心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复合利用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