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个全球化的语境下,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比较文学的研究也逐步从研究两种和两种以上文学的相互影响、内在审美规律和平行关系的研究逐步发展为跨学科界限的两种以上的文化比较研究。文化身份又可译作文化认同,主要诉诸文学和文化研究中的民族本质特征和民族印记的文化本质特征。在比较两种不具任何事实影响关系的文学时,完全可以侧重于比较这两种文化语境下的文学的根本差异,并透过这种差异寻找某种共性和相同点,当然,这种认同主要是审美上的认同。’对于两种有着直接关系和相互渗透的跨文化语境下的文学,探讨具有某个人在另一民族的土壤是如何维系自己的文化身份,也是文化研究语境下的比较文学研究的不可忽视的理论课题。作为一个生产精神产品的群体,作家对人生的敏锐体验中渗透了更多的文化因素。也就是说,他们会更自觉地关注和关心自身的归属和对某种文化的认同。而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由于那些后殖民作家特殊的教育背景和人身经历,由于其生命个体均需在不同时段承受着不同生活环境的各种要素(如成长环境、语言、民族和国家身份的选择等)的剧烈变化,因此,殖民地与宗主国、东方与西方不同文化的冲突与碰撞,还有就是他们自己对于文化身意识的复杂感受通常会以文本方式表达出来,成为的重要素材。文化身份在某种程度上,同时具有固有的特征和理论上的构建之双重含义。也就是说,人们通常把文化身份看作是一个特有的,同时也是某一具体民族与生俱来的一系列特性。但是另一方面,文化身份又有结构主义的特征,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文化身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构建的过程。也就是说,文化身份,隐含着一种带有固定特征的“身份”含义以外,同时也体现了半殖民的的中国以及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人所寻求的“认同”之深层含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帝国主义在亚洲激烈地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朝鲜直接沦落为日本的殖民地,而中国也成为了半殖民地国家。因此,20世纪的中国,朝鲜,以及日本必然存在着不同的文化语境,而在这种不同的文化语境中作家选择的文化身份也将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本文主要以文化身份为关键词,以《激情时代》和《最后的分队长》这两部作品为主要文本,分析当代朝鲜族作家金学铁是怎样在20世纪不同的文化语境和波澜的人生历程中,选择和构建自己文化身份的,并尝试利用新的角度诠释其创作的意义。本文主要采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和比较文学中的跨学科研究方法,从文化文学的差异性和同一性中,看到他们之间不同的对立、冲突、和谐和融汇。本论文分为5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着重阐述论文选题的目的及意义、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动态以及论文的研究方法。第二章为“关于后殖民主义理论中离散(diaspora)、文化身份等概念的解释和理解”,在了解离散和文化身份概念的基础上着重分析金学铁文化身份的选择过程。第三章为“韩、中、日不同文化语境中金学铁文化身份的选择过程”。这一章节中主要以金学铁的自传体小说《最后的分队长》和《激情时代》为主要文本,集合当时的历史政治分析在中、日、韩不同的文化语境中金学铁波澜的人生经历以及在文本中体现的文化身份的选择和构建过程。第四章为“金学铁文化身份的选择过程给予我们的启示”,这一章主要根据上述分析解析金学铁文化身份的选择过程给予我们的启示,主要谈论文化身份的建构性结构关系以及金学铁文化身份选择的象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