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近几年来,非黑素瘤皮肤癌(NMSC)的发病率较前有所升高,皮肤鳞状细胞癌(c SCC)的发病率在非黑素瘤皮肤癌中位列第二,仅次于基底细胞癌(BCC)。近年来,已有国内外学者对c SCC发生和发展机制进行细胞学及分子水平研究,但确切机制尚未明了。有大量研究显示肿瘤组织中可能存在肿瘤干细胞(CSCs),并提示其是肿瘤生长、转移及对治疗抵抗的根源。这些研究从特异性识别CSCs相关标记起始,不断探讨CSCs在实体肿瘤中的生物学及分子生理学机制,从而推动了肿瘤干性的深入研究。然而对于与c SCC相关CSCs的研究报道较少。本课题分为以下二部分:第一部分CD133分子在皮肤鳞状细胞癌的表达及临床预后意义【目的】了解CD133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CD133与皮肤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性的关系;研究CD133对临床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选取c SCC手术切除标本165例及配对的远端正常皮肤组织30例,石蜡包埋,在构建组织芯片的基础上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组织中CD133的表达,采用免疫反应半定量方法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并采用ROC曲线、K-M曲线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数据。【结果】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D133在c SCC组织呈不同程度表达,染色显示为主要细胞膜阳性,基于ROC曲线分析法,高表达CD133的最佳阳性筛查值为大于65%的肿瘤细胞染色阳性。继而,c SCC组织中高表达率为84/165(50.9%);而癌旁正常组织中为5/30(16.7%)。两组间CD133高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001)。2.结合c SCC患者的病理资料分析,发现CD133的高表达与临床病理特性中的低分化(P=0.011)及恶性分期(P=0.020)存在相关性。3.在单因素生存分析中,CD133高表达与患者生存预后存在相关性(P<0.0001),且在多因素生存分析中表明CD133的表达高低可作为c SCC的独立预后因素(P=0.023)。【结论】c SCC组织CD133高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CD133高表达与c SCC的不良进展性的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此外CD133高表达是c SCC患者不良临床预后一个独立预后因素,CD133结合临床肿瘤分期对c SCC患者的预后评价重要的临床意义。结果也提示可能CSCs在c SCC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一定作用。第二部分肿瘤干细胞标志CD133及Oct-4在日光性角化病、鲍温病及鳞癌中表达及意义【目的】了解CSCs标志CD133及Oct-4在日光性角化病(AK)、鲍温病(BD)及其c SC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和初步探讨其表达差异的相关意义。【方法】选取2011-2015年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确诊的组织学标本41例。其中AK 18例,BD 15例,c SCC 8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133及Oct-4在各种病变组织的表达程度,显微镜下计算各分子的阳性表达百分数。【结果】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D133分子在三组患者组织中有不同程度表达,Winyard免疫组化评分结果示:AK中均≤3分;BD:4-5分-33.3%(5/15)、6-7分-6.7%(1/15);c SCC:2-3分:50.0%(4/8)、4-5分及6-7分各占-25%(2/8)。三组间CD133表达水平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其表达在三组患者组织间有统计学差异,呈现表达上调;并且发现在AK、BD中部分基底层细胞异常极向性表达CD133,表达可呈克隆性增生样,逐渐向上层或真皮浅层侵袭。2.免疫组化结果显示Oct-4分子表达于细胞核,呈细胞核染色阳性,Winyard免疫组化评分结果显示:AK、BD、c SCC均≤5分,但评分显示在AK、BD中有表达增高;Oct-4表达在三组患者组织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发现分别在特殊病理类型的鲍温型AK、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的BD、中低分化的c SCC中表达明显。【结论】1.CD133在癌前病变AK、原位癌BD、c SCC中的表达水平具有差异性,有上调趋势;并且在AK、BD中部分基底层细胞异常表达CD133,极向性分化,表达可呈克隆性增生样,逐渐向上层或真皮浅层侵袭。2.上述CD133和Oct-4在皮肤癌前病变、原位癌、c SCC中的表达结果进一步提示CSCs在c SCC的起源、发生和发展中可能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