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追溯了王文友老师的学术渊源。王老自少年时代即立志从医,通过对《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的研究,奠定了深厚的中医理论基础,并树立了脾胃为后天之本、升降之枢,肝脾密切相关,湿热源自脾土等学术观点。成年后王老至京行医、学习,师从伤寒大家,深受仲景学术思想的影响,注重方证对应,强调顾护脾胃,治肝兼顾体用,善用经方苦辛药法治疗湿热病证。此后王老又随肝病名家工作,愈加重视治肝脾、调气机、祛湿热,阐释诸病多从肝脾立论,常用柴胡剂施治,对肝胆脾胃疾患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通过博览医籍和积极实践,王老在妇科、儿科、皮科等学科的诊疗中也形成了自身特色和专长,在临床医疗、科研和师承教育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第二部分首先对王文友老师"保脾胃,调肝气,祛湿热"的学术思想进行了概括阐述。王老认为脾胃是化生气血,调畅气机的关键,易为饮食、劳倦、情志所伤,治疗要点在于消除阻滞,恢复升降。对肝病的诊治,王老则提出应根据体、用矛盾的变化动态调整治法,临床常肝脾二脏同治。王老还指出湿热致病日益广泛,祛邪之法重在调理中焦气机,兼以疏利肝胆。在理论探讨之后,对王老辨治脾阴虚证和其它9种病症的经验做了具体总结。脾阴虚证可致运化失常、濡养不足和血失统摄,在面、唇、舌、脉等各方面有特征表现,用药多选甘平、甘凉,佐以健脾补气之品。慢性胃炎以肝胃不和为基本病机,王老通过观苔、按腹辨其虚实,治疗以疏肝降逆,和胃消积为原则。肝囊肿的病机为肝郁脾虚,血瘀水停,治疗当疏肝健脾,活血利水,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显示验方王氏疏肝消囊汤可使肝囊肿缩小,症状改善,抑制囊肿生长,效果优于西药对症治疗。肝硬化腹水发生于肝病晚期,不但肝体受到损伤,且病变已累及于肾,故当用一贯煎为基础方滋水涵木,柔养肝肾。胆囊炎发病源于肝失疏泄,胆失通降,辨证可分虚实两端,治实证用疏肝利胆之法,治虚证则疏补兼施,通过望诊目睛可未病先防,对合并胆囊结石、胆囊息肉者亦有经验用药。失眠一病王老多从肝论治,以和解少阳,祛邪调气,通降六腑为法,用小柴胡汤加减为基础方。王老对心律失常的辨治取法《伤寒论》方证对应,药物用量遵循经典,对预后的判断则参考脉诊。月经来源于肾中天癸,其正常来潮有赖于五脏功能的协调,故治闭经虚证用补肾健脾,调和五脏之法,治实证则活血疏肝,祛邪通经,对用疏肝药物调整月经周期亦有心得。小儿具有肺、脾、肾三脏不足的生理特点,易因食积而患咳嗽,王老以葶苈丸化裁验方泻肺消积,并总结了多个宿食积滞的望诊要点。湿疹病由内外合邪而发,治疗需辨别血热、风盛、湿淫为患孰轻孰重,王老多用藿朴夏苓汤为基本方以祛湿疏表。论文的第三部分从少阳角度对代谢综合征治疗进行集中探讨。内容包括文献综述,少阳理论阐释,少阳病验方柴胡三仁汤的方证研究及其治疗代谢综合征的临床观察。文献综述回顾了代谢综合征的研究概况和近10年来的进展,指出该病的现代医学研究以对病因和发病机制的探讨为热点,中医学者则对临床治疗更为关注。中医药多途径、多靶点的治疗作用能同时纠正代谢综合征的多种代谢紊乱,与西医学针对各个组分的治疗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发展前景。对少阳理论的阐释涉及其内涵意义、生理功能和病理特点。联系代谢综合征的病因、病机、病位,得出了该病可从少阳论治的结论并提出了该法的优势所在。对少阳病验方柴胡三仁汤的方证研究采用回顾性方法,将145例医案纳入统计,分析症状、舌脉、柴胡剂量、加味药物。结果显示,该方证的主症为小便短黄、大便粘滞、胁胀、脘痞、口苦、思凉、形体肥胖,兼症为咽痰不利、纳呆、头晕、呃逆、多梦、耳鸣、身重、嗜睡。典型舌象为淡红舌,薄黄腻苔。典型脉象为弦滑脉。常用柴胡剂量为20g,多以化湿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消食药、理气药、泻下药、补虚药等加味。由此总结出柴胡三仁汤证的病机为少阳气郁,湿热蕴结。临床观察通过随机对照方式检验了柴胡三仁汤对代谢综合征的疗效。选择符合2005年IDF诊断标准和中医湿热困脾证辨证标准的代谢综合征患者共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35例。在改善生活方式基础上,对照组口服盐酸吡格列酮片15mg,每日一次。治疗组服用柴胡三仁汤中药配方颗粒,每日1剂。共治疗12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在腹型肥胖、糖脂代谢、静息心率和血压、炎症指标和中医症状分级量化积分等方面的改变。共66例患者完成治疗,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C反应蛋白、中医症状积分都显著降低。治疗组在改善腹型肥胖、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提升高密度脂蛋白、控制静息血压和心率、改善证候等方面优于对照组。中医疗效评价中,治疗组显效率72.7%,有效率27.3%,对照组有效率63.6%,两组差异显著。两组治疗依从性和不良事件无统计学差异。结果表明从少阳论治代谢综合征理论确有临床指导意义,提示其作用机制与抑制交感神经的兴奋性有关,或涉及神经反射、神经内分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