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开放松解术联合改良铰链式外固定支架治疗肘关节僵硬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目的开放松解术后联合运用肘关节铰链式外固定支架已经被证明对改善肘关节活动度有效,但是传统的铰链式外固定支架固定术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为了减少外固定支架并发症的发生率,我们改良了外固定支架的固定方法,将传统固定于尺骨中段的方法改良为固定于桡骨远端,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和报告这种改良术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择期行手术治疗的肘关节僵硬患者60例,所有患者采用开放松解联合改良铰链式外固定支架术进行治疗。术前对患者进行详细的检查和随访并做好记录,术中常规行尺神经松解和侧副韧带修补,松解完毕后将外固定支架固定于桡骨远端和肱骨近端,术后在外固定的辅助下进行肘关节功能锻炼,6周后无麻醉下拆除外固定装置,并辅以腕关节功能锻炼。统计伸直角度、屈曲角度、肘关节平均屈伸活动度、前臂旋转角度,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ayo elbow performance score,MEPS)和Mayo腕关节评分进行功能评定。结果肘关节伸直角度、屈曲角度、平均屈伸活动度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2.4±10.3)°VS(8.1±2.3)°,(60.5±9.5)°VS(128.1±22.8)°,(13.0±4.4)°VS(119.4±10.2)°,P<0.01]。末次随访时,前臂旋转角度术前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8.6±16.2)°VS(148.8±12.8)°,P>0.01]。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由术前的(49.0±7.6)分,提高到术后的(89.6±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97,P<0.01)。有3例患者发生钉道周围感染,保守治疗后治愈。1例患者出现螺钉断裂,经手术后取出断钉。3名患者拆除外固定支架后出现不稳定,经过超过12个月的随访,患者的肘关节恢复稳定性。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有1例出现了肘关节异位骨化,4例尺神经症状,4例肘关节中度疼痛。所有患者拆支架时腕关节功能下降情况在末次随访时均得到改善,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为100%。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钉道周围骨折。结论及意义采用开放松解术后联合改良铰链式外固定支架治疗肘关节僵硬的安全性好,术后予以患者针对性康复训练,并发症发生率低,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第二部分肘关节僵硬松解术后系统康复锻炼的疗效观察目的肘关节周围骨折易导致功能障碍,目前对肘关节僵硬的手术处理相对较为成熟,但术后康复锻炼缺乏有效指导。本研究探讨肘关节松解术后不同康复模式的治疗效果,提出适用于肘关节松解术后的康复模式。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0月到2016年2月在我院行肘关节开放松解术的患者40例,随机选择同时随机选择门诊复查的开放松解术后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骨科术后康复模式,实验组采用骨科康复一体化模式,即由骨科医师、康复医师、护士等组成康复指导小组,为患者宣讲康复锻炼的要点及重要性,共同为患者制定康复计划、指导患者康复锻炼。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每次随访时均记录肘关节活动度和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ayo elbow performance score,MEPS),在术后5天、10天、6周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后12周、24周左右对患者进行HSS2(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2)肘关节主观评分评定。结果末次随访时,两组功能均较为满意。两组在术后肘关节平均活动度,MEPS优良率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MEPS平均分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VAS评分实验组:术后5天(4.93±2.14)分,术后10天(2.75±1.12)分,术后6周(1.10±1.64)分;对照组:术后5天(4.31±1.65)分,术后10天(2.38±0.76)分,术后12周(1.16±1.42)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SS2肘关节主观评分:术后12周实验组(76.45±16.05)分,对照组(69.41±18.5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周实验组(89.74±8.90)分,优于对照组(81.57±20.07)分(P=0.021)。康复开始时间四格表卡方检验结果:χ2=5.079,P=0.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及意义骨科康复一体化模式在肘关节松解术后可以不增加患者康复的疼痛,并能更好的改善肘关节松解术后患者的功能指标,可以作为肘关节松解术后早期康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