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龚贤的墨韵看水墨山水画的“氤氲美”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agz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色这种看似最简单、最乏味的色彩形式,却象征着最原始的色彩和精神的本质。加之“白”的参与,“黑白”二字也最能体现东方美学的朴素精神。如果将其映射到水墨作品中,就有了无限的生机,水与墨相互交融,便可产生无穷无尽的变化,神秘、无限、缥缈便从此幻化而出,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模糊性。以中唐为转折点,佛教真正地融入中国,性空、隐逸的思想成为士大夫心里的最高趣向,再加上青绿山水画的成熟并须要革新,所以一些画家冷落了绚丽的色彩,将目光转向氤氲淡雅的水墨。动荡不安的时局摧毁了文人士大夫们兼济天下的理想和抱负,只能独善其身的他们为躲避现实社会转身投入了大自然的怀抱,水墨山水画也可以成为了人生理想的寄托,这就显示出它特有的价值。自中唐时期水墨绘画的产生,中国山水画就以水墨为主要的前进方向。五代和北宋时期水墨山水画发展日趋成熟,五代宋初的山水与元中后期的水墨山水画分别是注重“丘壑之美”和注重“意境之美”的两座高峰,画家众多,风格纷呈。五代宋初的北派山水,其笔墨浑厚繁重,用墨规范,所写丘壑气势恢宏;南派山水,其笔墨空濛简淡,所写丘壑平淡天真。而元代着意于南派并强调写意性,以笔墨抒发胸中逸气。用纯粹、洗练的水墨去表现山水画,以大自然中的烟云雨雾、画者的本心性情、笔墨三者相摩相荡写出的妙韵,会弥漫出一种迷茫的、神秘的、混沌的“氤氲”美感,这种美感随着自古以来水墨山水画表现形式的发展与审美观念的变革有着不同的体现和诠释。本文试图以龚贤的墨韵为切入点,以点带面对中国水墨山水画的“氤氲美”进行多方面探析。首先,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道家老庄的玄学思想和佛家的禅宗思想是水墨山水画的思想渊源和精髓。由水墨变化形成的黑与白正是玄学中朴素观的体现,此中讲求阴阳二气相互变化作用,“氤氲”一词则是形容这种宇宙实体“气”的运动状态;而山水画中的“意境”这一概念,从哲学角度上讲也正是来源于禅学中对“心性”运用的强调。由此看来,要想深刻研究水墨山水画中的“氤氲美”,就要对玄学中的朴素观和禅学中的“心性”之说进行探究。而水墨画中的“氤氲美”除了来自水、墨、纸的交融,更重要的是由真实大自然和发自于心的笔墨而来。所以文章的第一部分:从水墨山水画的思想渊源和“氤氲美”的承载性元素两方面,阐述“氤氲美”植入水墨山水画的历史由来。接着,龚贤所创造的世外桃源从近处察之,虽说笔墨层次分明,笔笔清晰,但若是远观,却如幻境一般。龚贤之作,妙在雄浑亦妙在秀润,雄浑中给人一种空濛濛的梦幻之感,弥漫着一股空灵之气,这种独特的氤氲之气可以体察到南北二派笔墨精神的影子,想必龚贤的笔墨精神与宋初的南北二派的联系是密切的。因此文章的第二部分:将龚贤的用墨与南、北派山水作品的面貌(具体到人和作品)进行比较分析,了解南北派水墨山水氤氲笔墨语言的同时,更加充分地体会由龚贤墨韵带来的氤氲意境;第三,龚贤的有些山水作品以光、阴影和大气作为描绘的主题,呈现的光色氤氲之境巧妙地应和了其后中西文化观念撞击使得中国近代山水画向写实主义变革,开启了山水画界注重对大自然的光感与写生的征程。本文的第三部分:结合徐悲鸿倡导的中国画写实主义思想,谈龚贤及其后代的对光色氤氲描写的传承和发展。以上述思路研究水墨山水画的氤氲之气,不仅可以了解相关的传统文化思想,重要的是可以更充分、更具体地体会龚贤独特的氤氲面貌的成因和由来,以及这种审美特征对之后画坛的影响;体会这个过程并从中获取对学习传统和思考当下问题的启发。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使得网络动画广告应运而生,新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为网络动画广告提供了更大的创意表现空间,并要求网络动画广告适应这样的趋势,不断寻求形式的创新,突破已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