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冠状动脉慢血流(coronary slow flow,CSF)现象是指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或者未发现冠状动脉存在显著狭窄却发生远端冠状动脉血流灌注延迟的现象。这种现象是由Tambe等[1]在1972年首次进行报道。目前,CSF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综合目前研究及报道,认为其发病机制与炎症反应[2]、内皮功能受损[3]、胰岛素抵抗[4,5]、动脉粥样硬化[6]、血小板功能异常[7,8]等密切相关。其中炎症反应被认为在CSF发病的主要机制。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作为一种新兴的炎症指标,可以比较稳定的反映机体内的炎症状态及凝血功能状态,被认为是反映体内炎症状态的重要指标[9]。目前的研究发现PLR与CSF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国内外有研究[10]显示PLR在心血管疾病患者血清中明显升高,并且对心血管系统疾病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因此,我们可以猜测PLR参与了CSF发病,并且可能对CSF具有预测价值。这对于CSF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以及对临床诊断提供依据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对冠状动脉慢血流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邯郸市第一医院心内二科收治的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为CSF的患者58例(病例组),并随机选取同时期住院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未发现冠状动脉狭窄,且不存在冠状动脉慢血流的患者55例(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血细胞计数及分类、空腹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尿素及肌酐测定,计算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病例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在年龄、性别、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空腹血糖(Glu)、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0.66±1.01vs 10.43±0.76,P<0.05;6.15±1.53 vs 7.02±1.86,P<0.05;149.21±44.44 vs122.49±29.35,P<0.05),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PLR对CSF预测的ROC曲线结果表明:AUC=0.65,最佳截断值是139.90,敏感度67.7%,特异性57.3%;3.低PLR组与高PLR组两组临床资料比较结果显示:高PLR组在高血压、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空腹血糖方面均高于低PLR组,两组之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血小板计数、空腹血糖、PLR是CSF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PLR是CSF的独立危险因素,高PLR组CSF发病率是低PLR组的1.40倍(OR=1.40,95%CI:0.87-2.60,P<0.05),随着PLR水平升高,CSF的发病风险也逐渐升高(P<0.05)。结论1.PLR是CSF的独立危险因素,对CSF具有预测价值。2.炎症反应参与了CSF的发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