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姜夔与张炎均为南宋词坛大家,二者作品在题材内容、风格形式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关联,词论家常把二者并称,有时笼统地将他们作为清空骚雅词风的代表,有时又对二者进行比较。但对于姜张并称这一文学现象的考察,至今未引起学术界足够的关注,本文的写作,旨在弥补这一缺憾。同时,词学批评界一些重要的理论观念就是在对二者的并提中不断的得到发展和演变并最终形成的。本文拟在梳理姜张并称的前提下,分别从内容与艺术风格角度考察其“骚雅”与“清空”的异同点。主要章节安排如下:第一章为姜张词接受史研究,梳理从南宋末期至近现代,姜张并称的发展脉络,主要包含四个方面内容:一是南宋时期,张炎尝试建立以姜词为标准的词体模式。二是元明时期姜张词接受进入沉淀期;三是清代姜张轩轾论渐有结果,分为四个时期进行考查,即顺治至康熙时期、雍正至乾隆时期、嘉庆至道光时期、咸丰至宣统时期。四是近代至现代,姜张词接受进入整合期。姜张既然并提,那么二人必定不是各自独立的,两人虽是一脉相承,但一个为开源,一个为承流,历代学者认识到二者的同,继而又认识到其异;认识到二者的优,继而又认识到劣。这是文学创作及批评的规律,也是词学批评日益成熟、日益多元化的表现。第二章主要从“骚雅”的角度,对姜张词作进行内容比较。首先探究姜张词的骚雅内涵。姜张词的“骚雅”特征在词的气质方面作出重大贡献,即把词从歌舞筵席间上升到抒发个人怀抱、托物喻志的层面,把“不雅”转变为“骚雅”。姜张的“骚雅”可以理解为部分地借鉴美刺比兴传统来作词,从而表达词人的一定之感,这种感情可以是家国之慨,可以是恋情别思,亦可以是感时伤物。然后探讨姜张词骚雅的模式,主要为四种:一是“羁旅+今昔对比+身世”,表达江湖清客的家国之慨与易代遗民的游子之悲;二是“羁旅+状物+寄托”,姜张钟情于一切骚雅之物;三是“羁旅+相思”,姜张与外界保持心理距离,拒人千里却又渴望沟通;四是“用事”加重骚雅意味。“骚雅”成为姜张的代名词后,它就超越了仅指内容骚雅的局限性,它内化到姜张的血液之中,因为他们的“伤痕心理”使他们目睹到何景何物都在心中自然流露出黍离麦秀之悲,继而付诸笔端,抒写胥疏流浪之感。第三章主要从“清空”的角度,对姜张词作进行风格比较。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姜张“清空”情不空。无论是羁旅哀愁,游子之悲,亦或是人生的不得意之志,都包含在一种清刚醇雅的审美风格之中。并且在二人的词中,常充满对现实的思考以及对心灵的拷问。虽然姜张“清空”情不空,但是他们的情感较为单一,始终是心事重重,郁郁寡欢;二是“清空”意境当是空灵遥深。若想构成这样一种意境,则要从构成意境的诸多意象来实现。从意象上来说,又可以从景和物两个角度来考察,姜张钟爱清境与清物,清境主要指的是那些美好的自然山水,清物主要指骚雅之物。三是“清空”当须侧面着笔,虚处传神。意境的清远空朦,节奏的跌宕流转,语感的玲珑跳跃从整体上支撑起姜夔词的清空特征,而张炎的词风更多的是清空中偏重绵邈,他用“野云孤飞,去留无迹”盛赞姜夔,周济则用“积谷作米,把缆放船”评价张炎,可见姜夔词的空灵感是张炎始终所未及的。姜夔的“清空”冷艳,张炎的“清空”质朴;姜夔的“清空”好似“高处不胜寒”,张炎的“清空”好比“又得浮生一日凉”。当“清空”成为姜张词的符号后,它便不再仅仅指一种词风,而是上升为一种精神的象征。结语部分总结了姜张并称的理论意义。姜张并称为提高各自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起着相互作用。一方面,姜夔本为词中大家,加之张炎《词源》奉其为圭臬,使姜夔的大家地位更加得以巩固;另一方面,张炎词虽不及姜夔,但当“当与白石老仙相鼓吹”、“几欲与之颉颃”等诸多评论一出,使他能与大家并驾齐驱,为张炎声名远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姜张的成就与特色,也在其并称接受史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体现,最深入人心的即为“骚雅”与“清空”。姜张并称,已经成为理解“骚雅”、“清空”的依据,在并称的前提下,“骚雅”与“清空”不断丰富与发展。至今,“骚雅”与“清空”已成为姜张的符号,因而姜张并称与“骚雅”、“清空”一起名垂词史,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及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