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绿盲蝽Apolygus lucorμm(Meyer-Dur)属于半翅目(Hemiptera)盲蝽科(Miridae)。随转Bt抗虫基因棉花在我国长期、广泛种植,杀虫剂使用量减少,绿盲蝽等非Bt靶标害虫增多。至目前,绿盲蝽已成为我国林业、园艺果树及农业上的重要害虫。绿盲蝽具有迁飞和滞育习性,且行动敏捷迅速,能快速逃避危险境遇,能随着季节变换快速转换寄主。这些特性增加了绿盲蝽防治的困难。昆虫中枢神经系统是其行为调控中心。对中枢神经系统解剖结构的研究有助于揭示昆虫行为的神经调控机制,有助于开发基于神经行为的绿色高效防控技术。目前关于绿盲蝽中枢神经系统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主要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激光共聚焦扫描、图形处理及三维模型构建等技术手段,研究了绿盲蝽的中枢神经系统,明确了绿盲蝽中枢神经系统的解剖结构,构建了中枢神经系统的三维结构,分析了各结构的形态、组成、大小以及空间位置关系等。进一步,结合染料回填染色技术和三维模型,分析了触角神经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投射通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绿盲蝽成虫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颚神经节、前胸神经节和后部神经节。绿盲蝽的中枢神经系统主要位于头部和胸部,其脑位于两复眼之间,头壳内部背后方,食道上侧,颚神经节位于食道下侧近前胸部腹侧位置,其后为前胸神经节,而后部神经节位于中胸,紧贴中胸腹板,腹部没有神经节。绿盲蝽的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高度愈合的特点,脑、颚神经节和前胸神经节紧密相连,形成复合体。该复合体通过一对较长的神经连锁与后部神经节连接。绿盲蝽的脑由前脑、中脑和后脑3个神经节组成;颚神经节由上颚神经节、下颚神经节和下唇神经节组成;前胸神经节是单个神经节;后部神经节由中胸、后胸和腹部神经节组成。腹部神经节由多个神经节紧密愈合而成。突触蛋白免疫染色标记显示,腹部神经节由前、后(末端神经节)两部分组成,前部分各腹神经节间内部左右由神经连合连接,呈拉链状,在外周可见多个刺突。雌、雄性绿盲蝽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形态和位置相同,但体积大小不同。雌虫体积大而雄虫体积小,这与雌虫身体比雄虫大相一致;另外雌、雄虫腹神经节在体积与外形上也具有差异性,这可能与绿盲蝽雌、雄虫生殖器官的位置与功能上的差异相关。(2)绿盲蝽脑的解剖结构与其他昆虫相似,主要由前脑、中脑和后脑3部分组成。脑内神经髓结构主要包括边界清晰的视叶、蘑菇体、中央复合体、触角叶及触角机械感觉与运动中心。后脑位于腹面,食道孔周围,具有明显的边界。此外,前脑内部还有前视结节、后视结节、侧副叶及其他许多边界不清晰的神经髓结构,这些结构统一称为中间脑,约占脑总神经髓的46%。(3)采用触角回填、荧光染色、激光共聚焦和三维重建技术研究了绿盲蝽触角神经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投射模式,同时鉴定了触角叶内纤维球的组织形式并构建了触角叶三维结构模型。结果表明,触角神经进入脑,从同侧向下延伸进入颚神经节、前胸神经节、中胸神经节、后胸神经节,直至腹神经节。这样的投射模式意味着绿盲蝽触角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具有多种功能。触角叶是触角神经的主要投射区域,这表明绿盲蝽触角的主要功能为嗅觉。绿盲蝽触角叶主要由嗅小球构成,嗅小球数量约为8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