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糖脉平对2型糖尿病大鼠及血管病变的防治效果,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开发新药提供实验数据和理论指导。 方法 ①动物处理及分组 选用Wistar雄性大鼠45只,随机分成5组:正常对照组(NC)、糖脉平组(TMP)、玉泉丸组(YQW)、二甲双胍组(EJS)及模型对照组(MC),正常对照组不予造模处理,另外4组采用小剂量(35mg/kg)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加高热量饲料喂养的方法造成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糖脉平组给予糖脉平混悬液(2g/kg/d)灌胃,玉泉丸组给予玉泉丸混悬液(0.45g/kg/d)灌胃,二甲双胍组给予盐酸二甲双胍混悬液(0.15g/kg/d)灌胃,正常对照组及模型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治疗10周。②记录治疗前后体征变化。③检测生化指标 治疗前后观察血糖血脂的变化。④采用放射免入法测定胰岛素、自由基代谢及血浆内皮素。⑤采用放射配体法测定红细胞受体最大结合力。⑥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光镜下观察胰岛β细胞中胰岛素的表达并进行图像分析。⑦HE染色,在光镜下作胰岛组织形态学观察。⑧用原位杂交法测定葡萄糖转运体4(GLUT4)基因表达。 结果 1、治疗后症状体征变化 糖脉平组治疗后进食量与正常对照组比差异不明显(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有明显的减少(P<0.01);饮水量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正常对照组及玉泉丸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方面糖脉平组与模型对照组和玉泉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和0.05),与正常对照组及二甲双胍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生化指标的改变 糖脉平组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较治疗前及模型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空腹血糖接近正常(P>0.05),二甲双胍组及玉泉丸组空腹及餐后两小时均较治疗前及模型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但玉泉丸组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后葡萄糖耐量明显升高;治疗后糖脉平组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较模型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和0.01),其降TG作用优于二甲双胍和玉泉丸组(P<0.05和0.01)。3、血浆内皮素的变化 治疗前后自身比较,三治疗组均能显著降低ET含量(P<0.01),治疗后模型对照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糖脉平组显著低于玉泉丸组(P<0.05)与二甲双胍无差异(P>0.05)。4、自由基代谢变化 模型对照组血清中LPO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SOD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两中药治疗组均糖脉平对2型糖尿病及血管病变大鼠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湖北中医学院博士生毕业论文(2 000)能显著地降低LPO含量,提高s0D活性(P均<0 .01),二甲双肌对SOD影响不大(P>0.05)。5、血清胰岛素(INS)和红细胞受体最大结合力(I RMB)的变化,糖脉平组胰岛素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但高于模型对照组和玉泉丸组(P<0.01和P<0 .05),与二甲双肌无明显差异(P>0.05);IRMB模型对照组明显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 .01),三治疗组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且与模型对照组比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6、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糖脉平组胰岛p细胞的表达较模型对照组明显增强(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积分光密度略低(P<0 .05)而面积百分比接近正常(P>0 .05)。7、胰岛组织形态学显示糖脉平对胰岛内分泌细胞有一定的修复作用及增加p细胞分泌,其修复及保护作用优于二甲双肌和玉泉丸。8、骨骼肌GLUT;基因表达的改变糖脉平组GLUT;mRNA表达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在增强GLUT;mRNA的表达方面,二甲双肌组优于玉泉丸组(P<0.05),但与糖脉平组无差异(P>0.05)。 结论糖脉平对2型糖尿病及血管并发症有良好的防治作用,能有效地降低空腹及餐后血糖,其降低空腹血糖作用优于二甲双肌及玉泉丸;能降低血TG及Tc,且其降TC作用优于二甲双肌及玉泉丸;能降低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增强SOD活性,降低ET含量,且其作用优于玉泉丸:增强骨骼肌GLUT4基因表达及红细胞胰岛素受体最大结合力,控制多食多饮和体重,保护血管免受损伤,从而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其作用机理可能通过促进损伤的胰岛细胞修复,从而改善p细胞功能;增加靶细胞胰岛素受力结合力促进脂质过氧化物分解和自由基代谢,增加骨骼肌对葡萄的利用,改善胰岛素低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