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建立胫骨骨髓炎模型,清创后一期植入庆大霉素/生物活性玻璃(GM/BG),观察其修复兔胫骨感染性骨缺损的能力,为慢性骨髓炎的治疗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选取新西兰大白兔8只,体重在2.25~2.75kg,雄雌不限。参考沈霖造模法,制作兔右胫骨骨髓炎模型。术后2周摄X线片并处死兔子于髓腔取坏死组织做细菌培养,证实兔的胫骨近端有明显的慢性骨髓炎表现。另取4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平均分为A、B、C、D四组,造模成功后,右胫骨行病灶清除术,术后A组在骨缺损处植入GM/BG,B、C两组都植入BG,其中B组术后肌肉注射庆大霉素,连续4天,D组清创后不植入任何材料。术后记录兔子一般情况及患肢情况。A、B两组于术后1、3、5、9、14、20、27天取血并于植骨周围取肌肉组织块,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测定两组血药浓度及组织药物浓度。实验动物分别在术后0、4、8周行X线摄像,观察骨髓炎愈合的情况,术后4、8周进行Norden评分,比较各组愈合情况,处死全部实验动物,肉眼观察骨髓炎愈合大体情况,并取材进行组织学观察,分析各组骨髓炎愈合情况,另取材做细菌培养,测量并计算各组平均每克标本金葡菌数。并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1一般情况及大体观察术后观察A组10只兔子伤口均于2周内愈合,B组有3只愈合,7只留有窦道。C组2只兔子死亡,其余8只均留有窦道。D组1只兔子死亡,2只兔子伤口延迟愈合,其余7只均留有窦道。术后8周取材,A、B、C、D组各有10、10、8、9个标本,A组10个标本外形基本正常,骨缺损修复好;B组3个标本保持较正常外观形状,局部骨质轻度增生,7个标本外形粗大变形,骨缺损区未修复,BG外露,缺损区内有少量脓液;C组8个标本骨皮质均未修复,BG外露,周围有少量脓液。D组9只标本骨缺损未修复,骨质破坏明显,髓腔内有炎性纤维组织及脓液。2血药浓度及组织药物浓度测定A组局部组织的庆大霉素浓度较高,持续释放时间至少20天,血药浓度低,全身安全性好。B组在全身用药的4天内,血药浓度较高,但是停药后,血药浓度迅速下降,第5天时,血药浓度已经低于MIC,并且局部组织内的浓度较低。3影像学检查术后4w,A组BG密度变淡,无明显骨膜反应及骨质破坏;B组中有3例轻微骨质增生,其余7例及C组8例表现表现BG密度稍淡,与周围骨融合差;D组表现明显的骨膜反应,骨质增生、破坏明显。A组同B、C、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8w,A组BG大部分已经吸收,与周围骨组织融合好,新生骨质良好;B组有3例表现同A组,其余7例及C组8例可见骨质破坏,BG与周围骨融合差;D组缺损区内可见死骨形成,周围骨质增生、硬化、破坏严重。A组同B、C、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组织学观察术后8w,A组10例标本骨皮质缺损修复好,骨小梁结构粗大规则,髓腔已形成正常骨髓,但仍有少量未吸收的BG。B组10例标本中有3例骨皮质缺损大部分修复,但塑形差,髓腔内BG吸收不完全,孔隙内有少量炎细胞,其余7例骨皮质修复不良,骨质增生明显,髓腔内有BG残留较多,可见数个较小的脓肿。C组标本骨皮质修复均不良,骨质增生及破坏严重,BG外露且大部分未被吸收,D组标本骨缺损未修复,为大量炎性纤维组织及脓液充填,骨质增生及破坏明显,髓腔内无新生骨小梁形成。5细菌学检查骨感染细菌鉴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四组骨培养细菌阳性数分别为1、8、8及9只,每克标本金葡球菌数为分别为A组(2.43±3.07)×10~2,B组(7.05±4.86)×10~4,C组(4.77±2.55)×10~7,D组(9.58±5.08)×10~6。A组同其他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慢性骨髓炎病灶清除后,Ⅰ期植入GM/BG能有效治疗残留的感染性骨缺损。2慢性骨髓炎病灶清除后,Ⅰ期植入GM/BG治疗效果优于单纯植入BG+全身用药,优于单纯植入B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