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拉格洛夫、布利克森和扬森是三位享誉世界文坛的北欧女作家。本文结合列斐伏尔与福柯的空间思想、新文化地理学以及空间化写作策略等,解读她们的自传《我的童年记忆:莫尔巴卡的岁月》、《走出非洲》和《雕刻家的女儿》。 空间是一种多维的存在,蕴涵了地域、社会、心理、文化等丰富意义,是构成北欧女作家自传的重要元素。她们以地理空间为媒介建构身份,参与人际空间权力的多重博弈,描绘了心理空间落霞与朝露齐飞、暮气共童心一色的多维景观。同时,多元拓展文学空间,自传与寓言、童话、宗教故事、神话传说等文类互文杂糅,继承北欧萨迦片段式的传统,颠覆传统自传的线性叙述,这种文本空间化的构思手法要求读者调动空间化思维以全方位解读立体化的自传空间。 第一章“地理空间的身份建构”评介了三部自传及其描摹的莫尔巴卡庄园、非洲农场与雕刻之家三种实体空间,以研析三位女作家如何通过地点定位与记忆交融的行文,完成“作家”、“非洲农庄女主人”和“雕刻家的女儿”等身份建构。 第二章“人际空间的多重博弈”剖析了女作家们对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叙述中,父母在居家空间中的权力博弈,以及由于不同的地缘关系,对女性地位的独特认知;通过梳理她们自传中的师生关系、伴侣关系以及黑人白人之间的关系等,探究“空间与权力”的博弈。 第三章“心理空间的多维景观”讨论了三部自传中不同视境所反映的立体景观。《我的童年回忆》与《走出非洲》显老辣,破局以与时间搏斗,洋溢着萨义德所崇尚的晚期风格;《雕刻家的女儿》则显天真,扬森并不自居为全知全能的过来人,而是与读者同行,重拾当年的那双新眼睛来再现心田风光。 第四章“文学空间的多元拓展”探索了多种文类风格的“互文性”如何赋予作家以更加多元的创作空间,探秘文学空间中的宗教、神话触角,并溯源到北欧的萨迦传统,解析女作家们如何不约而同地打破自传传统的线性叙述,而采用片段式叙事,将过去一路上偶得的零散印象重组、整合。 结语部分总结了上述四个层面探讨自传空间的可行性,以及运用空间批评理论解读北欧女作家自传的意义,并就更多的相关选题提出了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