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目前我国油气田勘探开发呈现出“深、低、海、非”的新趋势下,高效破岩技术显得尤为重要。轴向冲击载荷辅助破岩的过程是在常规旋转钻井的基础上,利用冲击器产生的冲击载荷对岩石进行破碎,从而提高破岩效率。该技术是当前油气钻井提速的主要途径之一,已得到了石油行业内的广泛认可。但由于前期对冲击钻井工况模拟实验的研究仍然较少且缺乏系统性,使得目前旋转冲击钻井工具和钻井工艺仍存在不足。为完善冲击钻井实验研究,结合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目前我国油气田勘探开发呈现出“深、低、海、非”的新趋势下,高效破岩技术显得尤为重要。轴向冲击载荷辅助破岩的过程是在常规旋转钻井的基础上,利用冲击器产生的冲击载荷对岩石进行破碎,从而提高破岩效率。该技术是当前油气钻井提速的主要途径之一,已得到了石油行业内的广泛认可。但由于前期对冲击钻井工况模拟实验的研究仍然较少且缺乏系统性,使得目前旋转冲击钻井工具和钻井工艺仍存在不足。为完善冲击钻井实验研究,结合国内外在该领域的最新进展,以室内实验为主,辅以破岩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轴向冲击载荷对PDC切削破岩的影响规律,揭示轴向冲击载荷提高PDC钻头破岩效率的机理,以期为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优化提供参考。首先,根据冲击钻进实验目的和要求,研制了可施加轴向冲击载荷进行PDC微钻头破岩钻进的室内实验系统,对装置的不同系统进行了介绍。经测试,该实验系统能够顺利完成常规旋转钻进和轴向冲击钻进两种方式下的破岩实验。其次,利用冲击钻井综合实验系统进行实验研究,在轴向冲击钻进方式下,分析转速、钻压和冲击载荷参数对PDC钻头破岩的影响,明确不同工况下轴向冲击载荷对PDC钻头破岩的影响规律。对比常规旋转钻井和轴向冲击钻井,分析轴向冲击载荷对钻头粘滑振动的影响。通过岩屑粒径分析,探索旋转冲击钻井在不同岩性情况下的适应性。实验结果表明,与常规旋转钻井相同,提高转速、钻压有利于提高轴向冲击钻进时的机械钻速;轴向冲击载荷可以抑制钻头粘滑振动;增大冲击力,有利于提高破岩效率;硬脆性地层更适合冲击钻进。最后,在仿真模拟的前期,通过岩石的单轴抗压实验和有限元单元模拟实验,拟合选取模拟用岩石材料模型。利用LS-DYNA仿真软件,建立了轴向冲击载荷作用下的PDC切削破岩模型,然后进行了PDC切削破岩过程和冲击载荷作用下岩石损伤过程模拟,研究不同载荷作用下岩石内部裂纹的发展和破碎演变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轴向冲击载荷可以促进岩石内部裂纹的产生、发展和贯通,增大破碎体积,提高破岩效率。本文通过室内实验和数值模拟的结合,明确了不同工况下轴向冲击载荷对PDC钻头破岩的影响规律,分析了轴向冲击载荷对PDC切削破岩的影响机理,对冲击钻井工况模拟实验研究作了补充,为下一步旋转冲击钻井提速技术体系的建立和该技术的优化提供理论支持。
其他文献
本论文以加氢裂化尾油HCTO-2为原料,在一步热缩聚法制备中间相沥青的基础上,对生产工艺进行优化,解决一步热缩聚过程中易发生的炭化问题,采取低温下高压-低压两段法、溶剂抽提法、减压蒸馏法制备中间相沥青,并通过对中间相沥青产品性能的表征,研究了中间相结构的形成过程,着重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压力、反应时间对中间相沥青生成的调变,初步探讨了初生中间相的形成机制。通过低温下高压-低压两段法,以加氢尾油为原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对水的需求量和品质要求不断提高。由于硬水中矿物质带来的结垢和腐蚀问题,严重影响了家庭供水和工业应用。因此高选择性、高渗透性、耐污染的水软化纳滤膜是高效净水的理想选择。本文通过分子结构控制表面电荷、表面形貌、孔径和活性层厚度的方法,来调节优化聚酰胺纳滤膜的抗污染和水软化性能。在此,设计并合成了两种新型酰氯单体,1,2,3,4-环丁四酰氯(BTC)和1,2,4,5-环己四酰氯(
随着全球工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能耗资源的需求越来越高。传统化石燃料等资源逐渐枯竭,社会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也在升温,风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正成为全世界广泛研究的热点。然而受现有能量存储与转换技术的限制,绿色能源应用效率较低,远不能满足传统供能设备的要求。以钠离子电池为代表的二次电池因其具有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绿色安全等优点,可以克服上述能源存储的障碍。同时电催化制氢作为一种典型
石墨相氮化碳(g-C3N4),作为一种有机半导体催化剂,以其优异的物理化学稳定性,适中的带隙(约2.7 e V)和广泛的光催化应用,受到广大研究人员的青睐。然而,正是氮化碳这种优异的物理化学稳定性使其很难通过表面改性来增强其光催化性能。碱金属卤素盐的卤素阴离子很容易夺走氮化碳表面的氨基,使其具有对氮化碳表面改性的潜力。在这里,我们通过在碱金属卤素盐条件下对氮化碳进行改性,一方面调整氮化碳的晶格结构
催化裂解工艺是一种典型的低碳烯烃增产技术,而提升管反应器是目前催化裂解装置应用的主要反应器之一。研究表明,开发合理的反应器数值模型对于反应器的设计、操作和优化是非常必要的,它有助于了解反应机理、预测产品产率和优化操作条件等。然而,以往一些研究为了模型的简便和易于求解,往往会忽视反应器内气固相的非均匀分布,从而与实际情况产生一定的偏差。一个完善的反应器数值模型应该既包含反应动力学模型,同时又考虑反应
溶剂油是五大石油产品之一,应用范围广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及对能源效率的逐渐重视,降低油品中的硫氮含量以及芳烃含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溶剂油生产工艺大都采用两段加氢工艺,经一步脱硫、氮之后,油品中仍会含有极微量的硫化物,而第二段加氢过程中金属态催化剂就容易受到硫中毒的影响。所以提高催化剂的抗硫性能并且降低催化剂的成本至关重要。本文对Ni/γ-Al2O3催化剂进行不同方法
我国煤炭储量丰富但石油资源匮乏,利用煤/重油加氢共炼技术能有效提高煤炭和重质油的利用率,为轻质燃料油的生产提供途径,极具发展前景。但煤与重油配制的油煤浆为固液分散体系,具有热力学不稳定性,在储存、输送和预热过程中会出现黏度突变和煤粉沉积等现象,引发管路堵塞和设备损害等系列工程问题。本文以新疆(XJ)、印尼(YN)和蒙东(MD)三种褐煤为原料煤,以马瑞常压渣油(MRAR)、催化裂化油浆(FCCS)和
既有永久锚杆的数量十分庞大,且每年仍有巨大数量的锚杆应用于滨海坏境或盐碱环境中的电气化轨道交通工程。它们所处的地下工作环境恶劣,腐蚀因素众多,尤其是氯离子和杂散电流对其耐久性的影响不容忽视。再加上理论和技术水平的限制,长期对锚杆结构的锈蚀行为认识不足,对其耐久性重视不够。随着时间的推移,既有永久锚杆的耐久性问题已逐渐突出,对工程安全产生不良影响,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本文采用理
底水油藏在我国诸多类油藏中占比很大,其储量非常丰富。除了有大量的天然底水油藏外,经过长期的注水开发,很多非底水油田的开发特征正不断地趋向于底水驱动类型的油藏。所以,认清这类油藏剩余油分布及潜力大小,能够有效指导油田开发中后期的剩余油挖潜和综合调整工作,提高最终采收率。本文在参考国内外底水油藏已经取得的剩余油成因研究成果及开发技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L2厚层底水油藏为研究对象,建立油藏三维地质模型,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市场对丙烯的需求日益增加,仅靠传统的丙烯生产技术难以满足市场对丙烯的需求,发展新型的丙烯增产技术变得越来越重要。2017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15个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扩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和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的实施方案》,到2020年,我国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这也就意味着MTBE禁止在汽油中添加使用。MTBE在高温下裂解生产丙烯技术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