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确定环境中的决策是传统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的经典话题。在不确定性环境被区分为风险环境和非风险的不确定环境即模糊性环境以来,后者逐渐成为新兴的热点研究领域,且在这种环境中决策者产生的态度使得其产生种种偏离经典理论预测的行为也成为行为金融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本文的研究视角聚焦于非风险的不确定即模糊性环境下决策者态度的变化,其影响因素为决策者面临决策事件的种数和可获得的信息量。本文依靠实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在SOEU框架下以真实事件为对象设计经济实验,考察决策者的不确定环境中态度的变化,并进而为我国2015年重大股灾背后的众多非理性心理因素提供其中一个参考性的研究视角。本文着重分析两个问题:第一,在决策者面临系统性地风险下降时,模糊性厌恶态度的变化趋向;第二,在不同的信息环境中,决策者对所面临的事件其模糊性的敏感程度的变化趋向。理论层面来说,现有研究提供了决策者面临风险和模糊性混合场景下效用的衡量框架以及以自然世界中真实事件为决策事件的模糊态度指标的测量方法。本文沿着前人的研究,拓展了所考察的影响因素,将单一的决策事件与组合的自然事件作为模糊性态度变化的第一个比较维度,将无信息供给和真实信息供给作为模糊性态度的第二个比较维度,并通过实验手段展现作为影响因素的这两个不同影响维度对模糊性态度的影响。实证层面而言,结合理论分析中前人研究成果,本文通过对浙江工商大学文化类本科生的招募,采用实地采集的一手实验数据,并通过构建联立方程模型,利用统计方法和计量经济学方法考察理论分析中所讨论两个因素对所构建的态度测量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第一,风险系统性降低时,决策者面临模糊场景会展现出从常见的轻微模糊厌恶心态转变为轻微的模糊追逐心态;第二,在真实且有效信息的提供下,决策者提高了对模糊场景的认识,减少了对模糊性的不敏感程度。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政府需要重视金融市场背后的心理因素,并通过拓宽投资渠道,改善金融运行环境以降低系统性风险,并提高投资市场中机构投资者的比例,加强改善金融市场信息披露机制,规范具有权威性媒体的行为,从而避免非理性行为的拥挤以及有盲目性的羊群效应和随之而来的踩踏效应,保证金融环境的健康和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