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体热感觉穿戴传感的公共建筑空调室温智能调控方法研究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xu0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共建筑空调系统的优化运行控制是保证建筑环境热舒适性、降低运行能耗和实现建筑节能减排的重要技术措施,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并逐渐被广泛用于实际工程之中。同时,空调环境热舒适性和人体热感觉也是建筑领域国际上众多机构长期研究的重点,其成果为诸多标准规范的制定和完善提供了科学依据。但从总体上看,空调系统优化运行控制与建筑环境热舒适性、特别是与人体实时热感觉在研究和应用上存在着明显的脱节问题。比较普遍的是,在空调系统实际控制工程中,没有将人体(群体)热感觉实时引入空调系统控制过程之中,该问题在工程上的表现为,空调房间普遍采用挂墙温控器来实现对整个房间室温的设定、监测和调控,但由于挂墙温控器的安装位置(一般都安装在房门附近内墙上)远离内部空调区,从而使得挂墙温控器无法实时和真实反映空调区的温湿度变化状况,更无法真实反映空调区人体(群体)实时热感觉。此外,实际调研表明,公共建筑冬夏空调室温设定值普遍存在着夏季设置过低、冬季设置过高的现象,且室温设定值无法随人体热感觉的变化而自动重新设定。上述两类空调系统优化运行控制与人体(群体)实时热感觉脱节问题,不仅不利于进一步提高空调室内环境热舒适性,而且增大了空调系统运行能耗,该问题亟待解决。近几年,物联网、穿戴计算机和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及在相关领域的成功应用,为解决空调室内人体(群体)热感觉实时监测、室温设定值自动设置以及室温智能调控等关键问题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因此,本文将以解决公共建筑空调系统优化运行控制与人体(群体)热感觉在工程应用上所存在的脱节问题、进一步提高空调环境热舒适性、降低系统运行能耗为目标,采用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及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解决大型公共建筑空调环境人体(群体)热感觉在线监测、评价及空调室温智能调控等关键问题,以期研究得到基于人体(群体)热感觉穿戴传感的公共建筑空调室温智能调控新方法。首先,公共建筑空调环境人体热感觉物联网监测技术的开发,是解决基于人体(群体)热感觉穿戴传感的空调室温智能调控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将智能手环物联网技术引入本课题领域,提出了智能手环-智能手机-服务器-空调控制器的人体热感觉生理参数实时监测与数据传输技术路线,开发了面向室温智能调控的智能手机APP及数据管理软件系统,实现了智能手环与空调控制器直接通讯;测试结果表明,人体热感觉生理参数智能手环穿戴传感系统能够安全稳定运行。其次,人体热感觉与人体生理参数之关联预测模型的建立,是解决基于人体(群体)热感觉穿戴传感的空调室温智能调控问题的首要理论基础。本文首先试验研究了人体热感觉与手腕皮肤温度和心率等生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建立了人体热感觉线性预测模型和T-S模糊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两种模型均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其次,为满足在线控制应用要求,本文进一步提出了人体热感觉线性预测模型在线修正方法,并验证了该修正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第三,公共场所空调环境群体热感觉的在线预测评价,是解决公共建筑群体热感觉实时监测、评价及室温智能调控问题的又一关键理论问题。本文提出了群体热感觉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试验证明了该方法能够有效地评价群体热感觉;为将该方法用于空调系统控制过程,本文又提出了基于群体热感觉穿戴传感的空调室温设定值线性调整算法,试验研究了夏季空调系统在采用基于群体热感觉穿戴传感的室温控制方法和传统室温设定值控制方法时的运行特性,结果表明,前者较后者具有更好的热舒适性,且空调系统的日耗电量约减少13.8%。第四,基于群体热感觉穿戴感知的空调室温智能调控方法,是实现空调系统节能优化运行的理论基础,是进一步解决空调系统智能调控与人体热感觉脱节问题的关键。本文提出了基于群体热感觉穿戴传感的空调室温模糊调控方法,试验研究了夏季空调系统在采用基于群体热感觉穿戴传感的室温模糊调控方法、基于热感觉人工反馈的室温控制方法和基于温度设定值的室温控制方法等三种控制方法时的运行特性,结果表明,基于群体热感觉穿戴传感的室温模糊调控方法在热舒适性上具有较好的优越性,且该方法控制下的空调系统日耗电量分别比人工反馈热感觉控制法和温度设定值控制法节约了10.7%和 20.1%。最后,使用者对室温设定值个性化设定特征的在线获取和学习,是进一步提高空调室温自动调控智能化水平和系统节能潜力又一值得研究的理论问题。本文将机器学习理论引入使用者对空调室温偏好设定特征在线学习过程,提出了基于强化学习的空调室温偏好设定智能调控方法,利用上述试验数据对空调室温设定值强化学习算法进行了训练与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在满足用户热舒适性的同时,能够有效实现空调系统的高效节能调控。本文的研究对解决人体热感觉实时感知、预测评价及空调系统节能优化运行调控等问题,特别是对解决公共建筑空调系统优化运行控制与人体(群体)热感觉在工程应用上的脱节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学术意义;对提高建筑环境热舒适性和降低空调系统运行能耗,具有重要的节能减排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Fock空间上的算子理论是泛函分析的热点问题,这些问题在调和分析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本文讨论了 Fock-Sobolev空间上的Hankel乘积与Haplitz乘积,刻画了 Fock-型空间上的有界,紧,与Schatten类复合算子.此外,研究了作用于不同Fock-型空间上的加权复合算子.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全纯函数空间上算子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首先回顾了 Fock空间上的复合算子
含偶氮苯基液晶高分子网络(Azo-LCNs)结合液晶的各向异性、橡胶的弹性及偶氮苯的光致异构化特性,具有优异的分子协同作用及多尺度协同变化的特点,在光或温度等外界刺激下,通过改变自身体积或形状执行宏观运动,作为软体驱动材料的开发在航空航天和生命医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Azo-LCNs作为典型的软材料,其性能通常受限于材料的机械强度,且当前合成的Azo-LCNs结构可控性较差,结构对性能的影响
约束优化问题(Constrained Optimization Problems)在优化理论中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在工程、国防、经济等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求解约束优化问题的一类关键方法是将其转化为无约束优化问题,如罚函数方法、Lagrange对偶方法和两阶段方法.当问题的目标函数或约束函数带有特殊结构时,两阶段方法能够最大化地利用这种结构带来的在计算和理论方面的优势.若原问题是非光滑约束优化问
六角系统(苯系统)相关的理论研究主要起源于苯类碳氢化合物分子结构的研究.六角系统是一个没有割点的有限连通平面图,并且每个内面都是单位正六边形.在化学图论中,考虑苯类碳氢化合物,若忽略氢原子,则碳原子的骨架结构就对应着一个六角系统.其中碳原子对应六角系统的顶点,碳碳之间的单键或者双键对应六角系统的边.碳碳双键对应六角系统的一个Kekulé结构,也就是图论中的完美匹配.Kekulé结构及其相关性质对于
本文主要研究与连通性相关的子图存在性问题.首先从Mader猜想出发考虑了 2-连通图中保持连通性的树的存在性.其次证明了 4-连通平面三角剖分图中可收缩子图的存在性.最后研究了连通度条件下的广义Turán问题,给出了特殊图类中所含给定完全二部图数目的最大值.全文共五章.第一章介绍了图论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并且介绍了图的连通性,特定子图存在性以及广义Turán问题的研究背景.最后列出了本文的主要结果.
随着杆系结构在民用和工业等建筑中的广泛应用,深入了解其受力特点和失效模式已成为工程设计人员的迫切需求,而非线性数值分析方法可有效获得杆系结构的损伤破坏过程,为研究其灾变机理和性能评估提供强有力的工具。已有研究针对杆系结构非线性求解精度和计算效率提出了许多分析方法,可归纳为两类:第一类是基于构件层面的宏观分析方法,具有建模简单、计算量小等特点,但不能实现局部区域的精细化模拟;第二类为基于材料层面的非
大量的海上观测(察)表明,畸形波是一种广泛存在(近海直至各大洋)且具有突发性和能量集中性的异常大波浪,其存在的广泛性、非小概率性、突发性、超常破坏性,给海洋工程结构及航行船舶安全带来的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现有相关规范的设计标准,通常采用不同重现期的H1%大波作为设计波高,近乎无视畸形波的存在,这促使工程及学术界对畸形波展开了广泛的研究。本文采用物理模型试验方法,以典型且具有工程背景的两种浮式结构—
颗粒物沉积现象广泛存在于工业生产中,如火力发电、化工、机电和制药等领域。其中,火力发电中采用静电除尘器来脱除烟气中的颗粒物,对于粒径大于10μm的颗粒,除尘效率达到99%以上,然而对于微纳米尺度颗粒存在明显的穿透窗口。为此,通过降低烟气温度使得烟气湿度提升,增加了接触表面间的粘附作用力,从而进一步提高细颗粒脱除效率、实现超低排放。当飞灰颗粒在静电力和流体曳力作用下运动到集尘板表面时,飞灰颗粒与集尘
近年来,电子信息技术、无线通讯设施和雷达探测系统的飞速发展导致电磁波在民用和军用领域中广泛应用,与此同时无处不在的电磁波也对人体健康和信息安全造成了严重危害,并对军用武器装备的生存防御能力提出了极大考验。因此,研发高效的吸波材料用以消除电磁干扰和污染、提升武器装备的生存和防御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此外,对于高度集成的精密电子设备或是武器装备的特殊部件,如导弹外壳、发动机尾喷管、坦克排气管等,在运行过程
半导体光催化技术被认为是在应对能源与环境问题的策略中,一种具有良好潜力的技术。TiO2纳米光催化材料由于具备高效无毒、稳定性好、成本低廉等优势,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然而受制于较宽的带隙和较低的光生载流子分离效率,其应用受到了诸多限制。宏观上表现为光催化剂对可见光吸收能力差,以及光催化效率低下,这使得其应用受到了较大局限。本论文基于对相关文献的充分调研,以氧化镍/二氧化钛纳米片(Ni-TN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