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蒸散发(Evapotranspiration,ET)是区域水-热循环的一个重要环节,准确的估算蒸散发量,对区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地表能量平衡系统的研究深入和遥感技术的日趋成熟,利用遥感模型估算蒸散发量成为当前获取区域尺度蒸散发数据的一个快捷、方便、有效的方法。在农业水资源利用中,利用遥感蒸散模型可以较为准确估算灌溉耕地的蒸散发量及作物需水量。因此本文基于水资源“有益消耗”和“无益消耗”的理念,将遥感反演的农田蒸散发量与有效降雨量之差定义为农业水资源的有益消耗量,并以此评价农业灌溉水利用效率。本文选取禹门口引黄灌区2007-2012年MODIS影像及气象站点的气象观测数据,利用ENVI4.8平台实现SEBS(Surface Energy Balance System)模型运算,计算出区域的地表反照率、植被指数等地表参数,进而求得各地表能量通量,最终求得日蒸散发量;将计算成果与气象站实测日蒸散数据对比进行精度验证;同时对地表物理参数、能量平衡分量、日蒸散发量的空间分布、时间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数据收集及预处理。收集禹门口灌区2007-2012年的每日遥感数据、气象数据、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以及土地利用等数据,并筛选出研究区域上空无云的遥感数据;对以上数据进行了预处理,包括遥感影像的投影变换、拼接、裁减、坏值处理;DEM数据的重采样、裁减,坡度、坡向数据的计算以及气象数据的整理等。2、遥感蒸散发量的估算及精度分析。利用SEBS模型计算了地表各能量通量,求得禹门口引黄灌区2007-2012年序列的蒸散发数据。同时,利用2011年影像质量较好的20幅遥感计算结果结合稷山、侯马站的实测蒸发数据对模型精度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遥感模型的估算精度较好,6年间蒸散发量的年际变化不大,平均值为760.97mm。3、探索遥感蒸散发时空分布规律。由典型日的蒸散发资料分析:在空间分布上,由于典型日地表覆盖类型的不同,种植作物的不同,日蒸散发的空间分布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但是山地地区的日蒸散发量始终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从时间变化来看,七月份蒸散发量最大,四月和九月份次之,十一月份日蒸散发量最小。4、探讨遥感蒸散发与土地覆盖类型的关系。利用GIS软件对地表蒸散发和土地覆盖类型图作空间分析,结果表明地表蒸散发与土地覆盖类型的关系密切,林地覆盖区蒸散发量最大,其次是草地,耕地和城镇用地蒸散发量最小。5、灌溉水利用效率的评价。利用水量平衡模型结合遥感蒸散发、有效降雨和灌区总用水量数据,计算出农业灌溉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并评价2007-2012年的灌溉水资源利用效率。结果表明该时段内灌区灌溉水资源利用效率在51.3%-62.7%之间,水资源利用效率现状水平中等。利用遥感模型计算的蒸散发数据,结合水量平衡模型评估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方法,避免了复杂的作物根系层水量的计算问题,所需数据获取方便、适时、速度快,计算过程简单明了。研究成果应用于禹门口引黄灌区,对灌区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