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乌海市建成区为研究对象,利用研究区1991年、1999年、2007年三期TM影像和2009年快鸟遥感影像及统计年鉴和其他相关资料,在GIS支持下,结合景观格局指数软件Fragstats,分析了研究区近20年城市绿地景观格局变化以及在不同绿地分类系统下的现状格局。结果显示:研究区在不同的绿地分类系统下,景观格局都在不同程度上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
(1)乌海市在1991—2007年间,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人均绿地面积及绿化覆盖率均发生了显著变化。1991年乌海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为358.07公顷,绿化覆盖率为7.46%;到2007年,绿化覆盖面积增加到1164.03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15.95%,人均绿地面积为25.95 m2。由于城市的发展,乌海市建成区绿地景观格局受到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城市绿地景观的破碎化度严重,人类活动对城市绿地景观格局的干扰强度在不断加强。
(2)2009年,乌海市建成区75 km2范围内,现有绿地景观总面积为1243.03hm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16.57%,人均绿地面积为27.11 m2。按绿地功能分类,公园绿地和城周绿地的面积最大,道路绿地、居住绿地和附属绿地的面积其次,生产和防护绿地的面积最小;按绿地斑块面积分类,大型绿地的面积最大,中型和大中型绿地的面积居中,小型绿地和中小型绿地的面积最小;按绿地斑块形状分类,块状绿地的面积最大,带状绿地居中,线状绿地的面积最小。而从区域分布来看,海勃湾区的绿地面积占全市建成区绿地总面积的70.34%,乌达区和海南区的绿地面积分别占15.53%和14.13%。
(3)景观类型水平指数方面,在三种绿地分类系统下,景观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不一样,由此说明,这三类指数对不同的绿地分类系统表现敏感;而景观破碎度指数、分离度指数和分维数都一样,这三类指数对不同的绿地分类系统表现不敏感,对同一景观在不同的绿地分类系统下都具备可比性。斑块类型水平指数方面,景观破碎度指数、分离度指数以及分维数与绿地景观类型的斑块总数和总面积相关,由于在不同的绿地分类系统下,绿地景观类型的斑块数量和面积不同,因此这三类指数的计算结果各不一样,在不同的绿地分类系统下不具备可比性,表明它们对不同的城市绿地系统分类方法敏感。而其它反映斑块水平的指标如斑块面积、数量及其比例等在不同的绿地分类系统下完全不同,对不同的城市绿地分类方法表现敏感。
乌海市是西部地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其发展模式和影响都具有代表性。因此,本文通过对乌海市建成区近20年的遥感数据及经济统计资料分析,认为乌海市建成区城市绿地景观格局破碎化强度增强的因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口因素、经济发展因素、城镇建设和道路交通。
在进行景观格局优化时必须遵循生态规划的原则,本文主要选取了以下六大原则:整体性原则、异质性与多样性原则、美学原则、经济原则、社会原则以及生态关系协调原则。在城市绿地景观生态优化措施方面,本文提出了六点建议:加强边缘地区格局的连续性、控制廊道景观、改善绿地景观的植物群落类型、因地制宜布局城市绿地空间、健全政策法律保障体系、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完善技术支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