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大鼠先天性膈疝(CDH)模型胎肺组织中的表达特点和变化规律,探索CDH模型肺发育不良可能的机制以及汉防己甲素(TET)早期干预对胎肺发育的影响。材料与方法:将配种成功后的雌鼠随机分为三组:正常对照组(组1);膈疝组(组2);膈疝汉防己甲素组(组3)。孕9.5天,组2、组3每只孕鼠给予Nitrofen125mg/只(溶于2ml橄榄油中)灌胃1次,组1孕鼠给予等量橄榄油灌胃,孕11天开始,组3孕鼠给予汉防己甲素(Tetrandrine TET)30mg/kg/d(稀释于2ml生理盐水中)灌胃,连续3日,组1、组2孕鼠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分别在孕16、18和21天于麻醉下将孕鼠剖腹取胎仔,断颈处理,光镜下评估胎肺组织别是血管结构特点,透射电镜下胎肺超微结构评估,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第Ⅷ因子(FⅧ),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VEGF,并在光镜下进行组织结构评估和图像分析,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孕18及21天时段,组1的胎仔均无膈疝,组2和组3的胎仔膈疝发生率分别为85%和77%,组2和组3膈疝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显示:在胎肺动态发育过程中,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膈疝组大鼠肺泡前阻力血管管壁变厚、管径变小,肺泡内微血管数量减少,呼吸屏障变厚。经过TET治疗后的膈疝汉防己甲素组较膈疝组好转。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胎鼠肺组织中FⅧ的阳性表达主要位于血管内皮细胞的胞浆内。正常对照组内,FⅧ阳性表达丰富,分布广泛,而膈疝组内其表达明显减少,经TET治疗后,膈疝汉防己甲素组内FⅧ的表达增加,接近于正常对照组。三组肺内FⅧ标记的微血管计数结果显示,膈疝组内微血管数量明显少于正常对照组和膈疝汉防己甲素组(P<0.05),而后二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别(P>0.03)。各相应时间段内上述三组内VEGFmRNA的总体阳性表达强度相似,无统计学差别(P>0.05)。但三组内VEGFmRNA的阳性表达分布区域有差别。正常对照组内VEGFmRNA的阳性表达分布均匀,膈疝组内其表达在肺泡前阻力血管区域增强,在肺泡内微血管区域减弱。经过TET治疗后的膈疝汉防己甲素组中,VEGFmRNA的阳性分布区域接近正常对照组。结论:1、Nitrofen诱导的CDH大鼠模型能很好的模拟人体CDH时肺内血管的病理变化。且在9.5天时给药诱导出的CDH模型,形成的膈疝以左侧为主。2、应用TET进行产前干预能有效减轻CDH大鼠肺泡前动脉的异常肌化,扩大肺泡前动脉的管腔直径,对终末血管特别是微动脉也有扩张作用;同时还能有效促进CDH大鼠肺内血管发育,直接增加肺内血管特别是肺泡内血管的数量,从而增大了CDH大鼠肺循环血管床面积,起到治疗产后PPHN的作用。3、TET能减少CDH大鼠气—血交换屏障内的细胞外基质,使其明显变薄,从而减小气体交换的距离,有助于提高气—血交换的效率,可能对增强产后大鼠肺气体交换功能、提高其氧饱和度有重要作用。4、VEGF与CDH时肺血管异常的关系非常复杂,二者间的实际联系以及相互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