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分为二部分: 第一部分: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小胶质细胞在大鼠胫骨癌痛中的活化 目的:观察大鼠胫骨癌痛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核(Ventrolateralmidbrain periaqueductal gray, VL-PAG)小胶质细胞活化情况,探讨VL-PAG小胶质细胞激活是否参与骨癌痛的发生机制。 方法:雌性SD大鼠40只,体重200~250 g,9周龄,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5组:正常组(N组,n=8)、假手术组(S组,n=8)、骨癌痛8天组(A8组,n=8)、骨癌痛12天组(A12组,n=8)和骨癌痛16天组(A16组,n=8)。A8组、A12组和A16组分别在大鼠左胫骨上端注射Walker256乳腺癌细胞10μl;S组大鼠左胫骨上端注射Hanks液10μl。N组不做任何操作。通过von Frey检测大鼠建模前后同侧患肢的机械痛阈(mechanical withdrawl threshold,MWT)变化;每组取8只大鼠,待测定大鼠机械痛阈值后,行4%多聚甲醛灌注后取脑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Ibal的活化变化。 结果:通过左胫骨骨髓腔内注射癌细胞成功建立大鼠骨癌痛模型,与S组、N组比较,骨癌痛第8天时同侧患肢MWT值明显降低(P<0.01)。随着骨癌的进展,从第8天至16天MWT值逐步下降(P<0.01)。与S组、N组比较,A8组、A12组和A16组(PAG)小胶质细胞计数升高,胞体肥大,突起减少(P<0.05),免疫染色IOD值(积分吸光度值)升高(P<0.01);N组和S组中(PAG)小胶质细胞分布弥散; S组和N组的Iba1细胞计数与IOD值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胫骨癌痛可使SD大鼠在第8-16天的机械痛阈值逐渐下降,VL-PAG小胶质细胞发生明显的活化,推测VL-PAG小胶质细胞活化可能参与大鼠胫骨癌痛的发生与维持。 第二部分: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微量注射米诺环素对骨癌痛大鼠的抗痛敏作用及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 目的:观察VL-PAG内微量注射小胶质细胞抑制剂米诺环素对胫骨癌痛大鼠疼痛行为学以及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研究VL-PAG小胶质细胞在骨癌痛中的作用。 方法:雌性SD大鼠36只,体重200~250 g,9周龄,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3组:假手术给生理盐水组(SN组,n=12)、骨癌生理盐水对照组(AN组,n=12)和骨癌米诺环素组(AM组,n=12)。AN组和AM组分别在大鼠左胫骨上端注射Walker256乳腺癌细胞10μl; SN组大鼠左胫骨上端注射Hanks液10μl。造模后第12天时,SN组、AN组和AM组分别于VL-PAG注射生理盐水(0.5μl)或米诺环素(400pmol/0.5μl)。每组取8只大鼠,分别于术前1d(T0)、第12天给药前30 min(T1)、第12天给药后15 min(T2)、第12天给药后30 min(T3)、第12天给药后45min(T4)、第12天给药后60 min(T5)、时测定机械痛阈。另每组随机取4只,于T3时行深麻醉后4%多聚甲醛灌注取脑组织,冰冻切片行免疫组化观察Iba1的表达水平。 结果:各组大鼠基础痛阈值(T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N组比较,AN组和AM组大鼠在T1时左后足机械痛阈值下降(P<0.01);与AM组T1时刻比较,在VL-PAG微量注射米诺环素后15~75min的时间点(T2-4)大鼠机械痛阈值增高,在T3时痛阈达到最高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AN组T1时刻比较,在VL-PAG微量注射生理盐水后15min(T2)大鼠机械痛阈值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3-5机械痛阈回到了T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免疫组化显示:与SN组比较,AN组Iba1的细胞数量明显增多,胞体增大,呈变形虫样改变,免疫染色IOD值上升(P<0.01),与AN组比较,AM组Iba1的细胞数量降低,胞体变小,免疫染色IOD值降低(P<0.05)。 结论:微量注射小胶质细胞抑制剂米诺环素可部分减轻骨癌引起的痛觉过敏,部分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得出VL-PAG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参与了诱导骨癌痛大鼠痛敏的发生和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