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议程设置理论传入中国大陆,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到目前为止,研究内容上仅局限于议程设置理论的介绍和议程设置的功能阐释,在研究方法上,也主要是抽象研究。很少看到立足于社会生活中典型的案例分析而展开的对政策议程设置的全过程的研究,本文试图从公共政策议程建立角度,借助于“孙志刚事件”这一案例,来探讨政府与社会如何发生互动来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的。政策议程设置作为政府决定要处理的公共事务的流程,作为政府议事日程表上的日程,其发展过程,一般有自上而下议程设置模式与自下而上议程设置模式。前一种模式的代表如戴伊,主张政策活动包括政策议程是精英主导的政治过程,而伊斯顿则主张一种政府回应社会需求的政策理论,本文属于后一种模式。本文就一个经典的案例——孙志刚事件--暴露的政策议程设置出发,通过对自下而上议程设置的观察与分析,探讨议程设置中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尝试对议程设置过程发展的特点作出推论与总结。
论文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案例分析方法,系统研究方法和比较研究方法等。
论文正文分为三个部分:首先,讨论公众议程的建立。即孙志刚之死所提出的问题如何从个人问题凸显为社会关注的社会公共问题。目的是通过叙述孙志刚之死演变为社会公共问题的事实,揭示其中发生作用两个机制即媒体表达和公众关注,使问题得到初步表达,为政府议程的建构提供了初步的条件。其次,探讨公众议程走向政府议程。即孙志刚之死在变为社会公共问题之后,是如何被纳入政府的政策议程的,其背后机理是什么?通过叙述孙志刚事件在媒体表达与社会关注后进一步发展的事实,在此基础上揭示孙志刚事件走向政府议程四大推动力即观念推动力、回应推动力、知识推动力和权威推动力。再次,孙志刚事件通过一种自下而上的议程扩散方式进入政府议程,它产生的影响。最后,对政策议程研究进行总结并提炼理论,得出的结论:政策议程在自下而上的过程中也有政府与社会结合的层面,反映了政策过程不是单一的过程,而是政府与社会多元主体在特定条件下就公共问题的解决而博弈的一种形式。
理论发现:政策议程设置,应该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不光有权力、问题、方案因素,还有环境、制度等因素。至于这些因素具体如何作用,则体现为一个政策议程设置的事件过程,或事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