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少年犯罪作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历来倍受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犯罪行为将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给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政府以及许多科研机构和专家学者针对青少年犯罪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为了更好的认识青少年犯罪特点,减少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发生,对青少年犯罪原因,尤其是心理特征以及家庭环境的研究成为了心理学家、犯罪行为学家、特殊教育学家们共同关注的焦点。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犯罪青少年的人格特征,探索家庭父母教养方式与犯罪人格的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个案访谈、材料分析等多种方法进行集体调查,选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成年人量表对犯罪青少年人格特征进行调查,选取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对其父母的教养方式进行了解。然后将犯罪青少年人格特征与全国常模、不同犯罪类型青少年人格特征等进行比较分析,对父母教养方式与犯罪青少年人格特征进行相关回归分析,发现犯罪青少年人格特征的规律,以及探索父母教养方式与犯罪青少年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及结论:犯罪青少年人格特征在E、N、P、L四个维度上均表现出明显高于全国常模的特征。抢劫/抢夺、盗窃、暴力、涉毒、性犯罪五种类型的犯罪青少年人格特征在E、P、L三个维度上得分总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由其他抚养人抚养长大的犯罪青少年N(神经质或情绪性)维度得分明显高于健全家庭的犯罪青少年。犯罪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与全国常模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对犯罪青少年人格特征和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发现,FSS5(父亲的拒绝、否认)、MSS1(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MSS2(母亲的过分干涉、保护)、MSS3(母亲的拒绝、否认)四个父母教养方式因子与犯罪青少年人格特征N(神经质或情绪性)维度得分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可以认为父母教养方式中较多地对孩子进行否定和拒绝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孩子人格中情绪稳定性特质,导致孩子出现情绪不稳定、冷漠、倔强、逆反等心理倾向。针对以上发现的问题,本文着重讨论犯罪青少年的人格特征以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对犯罪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干预提出建设性的对策和意见,以便接下来对犯罪青少年进行现场干预,此外还为家庭和社会对于青少年的教养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