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体利用之道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whoel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道纯生活在宋元之际的社会大变动时期。他对于南宋灭亡的教训有着深切体会,其“致中和”学说中贯穿着“极体利用”的价值诉求。“极体利用”实际上是针对南宋后期相当一部分深受理学浸润的士大夫只知寻微于“体”而不知广施于“用”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旨在克服这个时代的主流思想中重“体”轻“用”的理论偏颇和价值偏失。作为一名道教思想家,李道纯的“极体利用”思想是对中国哲学体用思想的重要发展。作为一名内丹学家,李道纯还兼采内丹学南北二宗之理,创立了内丹学中派的理论与实践方法,以为实现“极体利用”的最高目标而服务。李道纯所开创的内丹理论与实践方法,深深影响了元代以后内丹学的发展。对李道纯中派丹法的研究,也是内丹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的主体内容由引言(绪论)与正文(共六章)两大部分构成。绪论部分主要是点明本文题旨,在概括和总结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明本文的创意所在,尤其指出,本文的独创性思想集中体现在:综合已有研究成果并经过独立思考,将李道纯道学的核心思想概括为“极体利用”。正文是围绕这一独创性概括来论述李道纯思想的。第一章是鉴于以往研究中对李道纯生平与学术缺乏细致考察和对其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缺乏说明的情况而设立。本章虽以较多篇幅用于考释其生平及学术活动中所尚存的疑问之处,然其思想重心实在借助于古今学者的有关思想成果,审视李道纯所处的时代,尤其是审视其思想的历史文化背景,旨在说明,李道纯是有感于南宋士人重“内圣”而轻“外王”、重“体”而轻“用”的弊端,才提出了他的“体用兼”的思想,其“致中和”学说则是表达这一思想的理论模型。这是依据古今学者的思想成果所做出的一种逻辑推断。第二章是对“致中和”学说与道家、道教“守中”学说发展过程的梳理,要在说明,李道纯的这一学说主要是为表达他的“极体利用”思想服务的,它在理论形式上借助于“体用”范畴来思考和辩说“中和”,其以“中”为“体”、以“和”为“用”的“致中和”思想,对道家和道教的“守中”思想既有所继承更有所发展,其价值乃是导向于“应变”。第三章是顺着内在于李道纯“致中和”学说中的“应变”价值导向来考察和论述其常变观。其“常”“变”范畴实是其“体”“用”范畴的理论展开形式。从其《老》《易》研究可见,李道纯非常重视“常”“变”的对立统一:其《老》学以论常为特色,《易》学以论变为特色。这体现出其老学和易学对《老子》、《周易》思想的有机整合之功,既以《易》之“变”补《老》之“常”,又以《老》之“常”补《易》之“变”。第四章是接着上章更加具体地考察李道纯心性学的“动”“静”范畴。按李道纯思想的内在逻辑,形而上之“常”与“变”的具体意义即落实于形而下之“动”与“静”,其心性学即以对“动”“静”关系的探讨为理论特色。其“本心”概念是表示与“道”相合的虚静无为之心境。在李道纯看来,虚静是心的本来状态,是谓“道心”。人心与道心的区别在于动静的不同,而心之动静又是可以相互转化和涵摄的,由人心向道心的回归需要以致虚守静的工夫作为基础。第五章是进一步考察李道纯“致中和”思想在其“三教”关系观中的具体表现,指出了李道纯是以“中”来统一儒、释、道三教之义,即认为“中”是“三教”的一贯之道,这是其“三教合一”思想的理论特征。第六章是考察李道纯“极体利用”观念在其内丹修炼理论中的具体表现,认为其修炼理论是以“有为与无为交替为用”为思想特点的,并指出:在李道纯的内丹学体系中,有为与无为是交替运用的,有为可以“了命”,这是“利用”向度的体现;而无为可以“了性”,这是“极体”向度的体现。在李道纯最具特色的玄关理论中,“玄关”是体用、动静、内外转换的通道,可以统摄未发、已发,从而合体用而为一,这其实也是其“体用”思想的体现。本文最后以后人对于李道纯的几则经典评价作为结语。
其他文献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五十四研究所业务范围包含通讯指挥系统及相关软件的研发及生产,是我国业内同类行业的领跑者,所生产的设备远销中东及亚非拉美多国。尽管当前国际局势依然以
针对超千米深井高应力巷道围岩大变形、两帮非对称性变形及强烈底鼓等特征,以新汶矿华丰矿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监测、实验室试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井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开
如果说细胞构成了人体的全部,那么,图式就是绘画中的细胞,它几乎构成了绘画的全部。苏派素描构图严谨,点、线、面、黑、白、灰、受光面、背光面、明暗交界线、轮廓线、投影边
采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研究了胃蛋白酶与对磺酸基杯芳烃和对磺酸基杯芳烃相互作用时光谱性质的变化,发现两种对磺酸基杯芳烃对胃蛋白酶的荧光均有猝灭作用,并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