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现代社会,技术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一种决定性力量。生命科学的进步,尤其是基因工程的发展使人们具备了干预和控制生命的能力,人类开始扮演上帝,不仅干预自然界的正常演化,还能干预人类自身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在给人类带来明显利益的同时,又造成许多隐微的伤害,引发了人们的担忧与恐惧。很多人担心生物技术的发展会威胁到人性和人类尊严,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就是其中一位著名的代表人物。本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社会,技术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一种决定性力量。生命科学的进步,尤其是基因工程的发展使人们具备了干预和控制生命的能力,人类开始扮演上帝,不仅干预自然界的正常演化,还能干预人类自身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在给人类带来明显利益的同时,又造成许多隐微的伤害,引发了人们的担忧与恐惧。很多人担心生物技术的发展会威胁到人性和人类尊严,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就是其中一位著名的代表人物。本文主要通过对福山生命伦理思想的研究,试图发掘出其思想中的合理因素,为我国生命伦理学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启发。
福山以详实可靠的统计资料为基础,选取了基因知识的累积、神经药理学的应用、寿命的延长和基因工程的开发四个角度,分析了现代生物技术应用引发的社会政治问题和伦理难题,认为现代生物技术最大威胁在于它有可能会改变人性,把我们推入“后人类”的历史阶段。福山以权利理论为切入点分析了生命伦理学的基本原则,指出人的权利和尊严都应该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之上,并提出了明确的人性概念,确立起人性的基础地位,进而主张我们应该以人性为标准对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进行管理和规范,通过制定正确的衡量标准和管理办法,努力达成国际共识,并提出要建立新的机关来进行生物技术管理,以达到生物技术良性发展和维护人性与人类尊严的平衡。
福山的生命伦理思想为生命伦理学的发展注入了活力,突出了人权、人性和人类尊严在生命伦理学中的重大作用,不仅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对于我们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生物技术应用引发的伦理争议也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和启发作用。正是因为这样,福山的生命伦理思想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国内对它的研究仍是缺失的。福山的生命伦理思想兼具深刻性和合理性、现实性和前瞻性,但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试图通过对其进行梳理和分析以弥补国内研究的空白,并发掘其合理因素,摒弃其缺陷,为我国生命伦理学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其他文献
“天赋”就是天分,又称天资,是指人与生俱来的成长特性,是针对特别的东西或领域而使其可以在同样经验甚至没有经验的情况下以别于其它人的速度和方式成长起来,天赋有它的独一性,特殊性,是非这个人莫属的成长动力和可能性。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恰恰是各自独立且平行的这种特殊属性使每个人的发展轨迹呈现出或多或少的差异,而也恰恰是看似偶然存在的天赋属性,哪怕初始之时差别细微,经过历史的积淀和嬗变亦会导致巨大的社会鸿
在伦理思想史上,人的自私问题是一个广受关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探究,可谓源远流长。中国近代思想家,从早期的龚自珍,到维新派人士严复、梁启超,再到此后的陈独秀等人,对这一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就像古代思想家一样,近代思想家在此问题上所留下的思想资源,同样值得我们研究。从直观上看,近代思想家的理论观点形成了截然相反的立场:一种是提倡“自私”,而另一种则明显地贬抑“自私”并将其置于“公”的对立面。
道德基础问题是一个古老且聚讼不已的问题。在文中我将其界定为道德来源于何处和人们为什么会赞成或反对某种行为。休谟给读者一个新的视角,他认为道德的区分来自情感,理性不具有主导作用,只是辅助情感。道德源于同情的道德情感,当面对一种行为时,因为同情的情感,我们感受到当事者的苦或乐,这种苦或乐形成我们对这一行为恶或善的判定。文章通过对休谟伦理思想的解读和评论,试图回答道德源于何处以及我们为什么会赞成一种行为
对知识的研究对于关于理性主体科学的来说是关键的。这在人工智能领域及相关领域都是广泛公认的。然而,经常性被研究及被形式化的知识的形式是关于事实的知识(knowledge of facts)。我们称这种知识的形式为know-that(知道这样)。know-that在人工智能中是一个被成功应用的概念,是很多人工智能系统的基础,因此亦被术语命名为knowledge-based(基于知识)。 然而,关于知
学习是人类具有智能的一种体现,也是获得知识或技能的基本途径,而机器学习是计算机系统具有智能的重要表现。怎样才能让计算机更好地模拟人类的思维,更好地进行学习,这是计算机领域科学家和逻辑学家十分关心的问题。目前的人工智能研究中,大量的知识工程实践已经表明,知识获取问题是智能系统性能和应用水平得以提高的主要障碍,因此以机器学习的方法和理论来解决知识获取问题是十分必要的,并且将在新一代智能系统中占据重要的
“可能世界”概念自莱布尼茨提出以来,诸多学者对其展开分析和论证,其中以克里普克为代表的现代逻辑学者深入分析了可能世界理论的诸多因素,创建了可能世界语义学,发展了现代逻辑的经典语义学理论。克里普克继承和发展了莱布尼茨的可能世界观,从多层次、多角度考虑其合理性及其存在的不足之处,站在语义学的角度展开了自己对可能世界的阐释,既将现代逻辑学从标准的现代逻辑引向了非标准的现代逻辑,同时又使得逻辑学和自然语言
“社会软件”(social software)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罗希特·派瑞克(Rohit Parikh)提出来的。所谓社会软件,即社会过程的形式化分析和设计。作为跨学科的研究项目,社会软件通过博弈论和计算机科学中的数学工具和技术来分析、设计社会过程。跟计算机科学家研发计算机软件一样,逻辑学家的任务在于用逻辑系统建构社会过程(社会程序)。目前关于社会软件的研究分为三个不同但相互关联的类别:社会结构建
纵观西方思想之历史长河,人类关于死亡问题的思考璀璨丰富,其中尤以海德格尔的死亡之思令人着迷。他在追问存在意义的过程当中,别具一格地提出了“此在”概念,并以“此在”为出发点,揭示出此在之人的“烦”、“畏”等先天性在世结构,从而试图从正面建构死亡意识。他指出,死亡是此在最本己的、无关联的、确知而又不确定的、不可逾越的可能性,死亡是此在的存在到头,是使此在得以整全的必经之途,他人无法代替此在之人的死,此
泰勒对于当代“自我”的确有着某种根源性或类似于本质、本性的理解,但这种理解并不是本质主义的理解。这种“自我”实际上是一种对话式的而非独白式的“自我”,“自我”本然地指向外物或他人。从这种对话式的“自我”出发,我们可以发现它所具有的后海德格尔解释学的渊源。通过对泰勒思想的这种解释学渊源的挖掘,我们可以认为他的这种“自我”是对基于人的日常道德反应的某种“背景”、“框架”或“视域”的本体论肯定。这种本体
在西方哲学史上,胡塞尔现象学中的“不在场”维度,包含着深远而重大的意义。尽管在胡塞尔那里,这一“不在场”的线索时强时弱,时续时断,甚至还伴随着对“在场”合法性的论证而出现,亦即“不在场”的深邃总是与对“在场”的信仰和坚持结伴而行。但不论其与传统的形而上学多么地贴近,在此限度之内,胡塞尔阐发了时间现象学和发生现象学的基本构成思路。他从三个方面(内时间、边缘域、被动发生)对“不在场”的阐发尤为重要;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