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受耕作制度的影响,江苏地区小麦播期大幅度推迟,播期的推迟和愈加频繁的极端气候都对小麦的高产稳产构成严重威胁。春化基因和光周期基因是控制小麦生长发育的重要遗传因素。研究小麦春化和光周期基因的组成与分布,分析在不同播期下春化和光周期基因与小麦生长发育性状的相关性,有助于培育性状优良且耐迟播的品种。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两个方面的研究:(1)以江苏省1940~2016年间种植过的114个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利用春化基因Vrn-A1、Vrn-B1、Vrn-D1、Vrn-B3以及光周期基因Ppd-A1、Ppd-B1和Ppd-D1的STS分子标记对这些品种进行检测,分析春化和光周期基因在不同地域和年代上的分布。(2)以全国不同麦区的73个品种为材料,检测其春化和光周期基因型,设置三个播期种植,分析春化和光周期基因与小麦生育期和主要农艺性状稳定性的相关性。取得以下研究结果:1、春化基因在江苏小麦中的分布频率依次为Vrn-D1a(57.9%)、Vrn-D1b(15.8%)、Vrn-A1b(5.3%)、Vrn-B12.6%)和Vrn-B3(0%)。共存在6种春化基因等位变异组合:vrn-A1/vrn-B1/Vrn-D1a(56.1%)、vrn-A 1/vrn-B1/vrn-D1(21.1%)、vrn-A1/vrn-B1/Vrn-D1b(15.8%)、Vrn-A1b/vrn-B1/vrn-D1、(2.6%)、vrn-A1/Vrn-B1/vrn-D1、(2.6%)和Vrn-A1b/vrn-BD/Vrn-Da(1.8%)。2、江苏淮南麦区品种中Vrn-D1a的分布频率最高,达到77.5%;以vrn-A1/vrn-B1/Vrn-D1a(75.0%)组合占主导地位。江苏淮北麦区品种中Vrn-D1b的分布频率最高,达到38.2%;以 vrn-A1/vrn-B1/vrn-D1(50%)组合和vrn-A1/vrn-B1/Vrn-D1(38.2%)基因型为主。在1940~2016年间淮南麦区的冬性基因型品种数量逐渐减少直至消失,春性基因型品种数量逐渐增多且春性逐渐增强。3、在Ppd-D1位点上,江苏小麦品种光周期迟钝型基因Ppd-D1a(93.9%)占主导地位,而光周期敏感型基因Ppd-D1b仅在上世纪中叶种植的地方品种中发现。在Ppd-A1和Ppd-B1位点上所有品种均携带光周期敏感型基因Ppd-A 1b和Ppd-B1b。4、携带显性春化基因Vrn-A1、Vrn-B1 和Vrn-D1a的品种苗期形态更偏向于直立,抗寒性较差,拔节期和抽穗期较早;春化基因位点全为隐性的品种一般为冬性,苗期形态偏向于匍匐、抗寒性较强、生育期较长;只携带Vrn-D1b的品种介于两者之间。春化基因显性等位变异的春性效应强弱依次为:Vrn-A1>Vrn-B1>Vrn-D1aA Vrn-D1b。携带光周期敏感型基因Ppd-D1b的品种抽穗期平均比光周期迟钝型基因的品种迟7.2d。5、不同播期处理下,携带显性春化基因Vrn-A1、Vrn-B1 和Vrn-B1a的品种生育期稳定性较差,携带Vn-A1基因的品种在迟播条件下比适播平均迟22d拔节;携带Vrn-D1b基因和春化基因全为隐性的品种生育期相对稳定,迟播时拔节期和抽穗期变化幅度在10d以内;携带光周期敏感型基因Ppd-D1b的品种千粒重较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