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过去的六十年内,全氟化合物(perfluoroalkyl substances,PFASs)因其优良的化学稳定性、热稳定性及疏水疏油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制冷剂、农药、化学催化剂、表面活性剂和灭火材料等诸多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生产领域。其中,碳链长度为八个碳原子的全氟辛烷羧酸(perfluorooctanoate,PFOA)和全氟辛烷磺酸(perfluorooctanesulfonate,PFOS)的应用范围最广,也是环境中检出频率最高的PFASs,它们在全球范围内的不同介质中(如水、沉积物、各种生物和人体)被检出,并具有一定的生物富集能力。历史上PFASs的主要生产方式为电化学氟化法(electrochemical fluorination,ECF)和调聚法(telomerization)。ECF方法生产的PFOS和PFOA是直链和多种支链异构体的混合物,而调聚法生产的PFOA则为纯直链结构。现有研究结果表明,PFOS及PFOA同分异构体的生物积累和毒性存在一定差异,因此,研究PFASs异构体在水生生物中的生物富集和生物放大过程的行为,对于正确评估PFASs的生态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调查分析了PFASs在太湖鱼体各组织中的浓度水平及比例特征。结果显示,PFOS是所有生物组织(包括肌肉、鳃、肾脏、肝脏和头部)和卵中最主要的PFAS。长碳链的全氟羧酸(perfluorocarboxylates,PFCAs)比短碳链的更易于在水生生物体内富集。在所有的生物样品中,肝脏和卵中PFASs的浓度水平最高,而肌肉中的浓度水平最低。PFASs在生物组织内的分配受其与蛋白结合能力的影响。PFASs和PFOS异构体在卵中浓度与肝脏中浓度的比值(E/L值)随着其蛋白质-水分配系数的增加而增大,说明对PFASs来说,通过与蛋白结合是其从母体运移到幼体的重要途径。在所有组织和卵中,直链PFOS(n-PFOS)是最主要的PFOS异构体。n-PFOS肝脏中浓度与肌肉浓度的比值(L/M值)和肾脏中浓度与肌肉浓度的比值(K/M值)均大于支链PFOS,说明n-PFOS与肝脏蛋白有更强的结合能力,或者是支链PFOS更易于通过肝脏或者肾脏从体外排出。 随后又调查了PFASs及其同分异构体在太湖水体中(包括水相和水生生物)的浓度水平及组成,并且研究了PFAS及其同分异构体在太湖食物链上的营养等级放大作用。调查结果显示,水相中最主要的PFASs为∑PFOA(30.5±3.0ng/L),其次为更短碳链的全氟己酸(perfiuorohexanoate,PFHxA)(16.6±0.81ng/L),而长碳链的全氟化合物(perfiuoroalkyl carboxylates,PFCAs)在水相中的浓度则处于较低水平(<1 ng/L)。与水相中相反,生物体内主要的PFASs为PFOS和长碳链的PFCAs(如PFDA和PFUnDA),而短碳链的PFASs(如PFHxA、PFHpA和PFBS)在生物体内的检出频率较低。说明PFOS和长碳链的PFCAs具有更强的生物富集能力。水相中最主要的PFOA异构体为直链PFOA(n-PFOA,83.3%),略高于ECF工业品的比例(约为78.0%),但是水相中PFOA同分异构体的比例特征基本与工业品一致,说明ECF-PFOA是太湖水体中PFOA的重要来源。与PFOA不同,虽然n-PFOS也为水相中(41.6%)主要的PFOS异构体,但是其比例却远低于ECF工业品中的比例(72.8%)。推测可能是由于n-PFOS较支链异构体具有更强的亲脂性,更容易分配到沉积物或者悬浮颗粒物中,从而导致水相中n-PFOS的比例降低。对于PFOA、PFOS和PFOSA(perfluorooctanesulfonamide)来说,它们在生物体内主要的异构体均为直链异构体,比例分别为91.9-100%、78.6-95.5%和72.2-95.5%,说明相对于支链异构体来说,直链异构体更容易在生物体内富集。当所有生物均包括在内时,仅有PFDA、PFDoDA和PFOS可以计算营养等级放大系数(trophic magnificationfactors,TMF),且分别为2.43、2.68和3.46,说明PFOS和长碳链的PFCAs会在淡水系统食物链上发生营养等级放大作用。PFOS同分异构体的TMF值按以下顺序逐渐减小:n-PFOS(3.86)>3+5m-PFOS(3.35)>4m-PFOS(3.32)>1m-PFOS(2.92)>m2-PFOS(2.67)>iso-PFOS(2.59),与其在FluoroSep-RP Octyl色谱柱上的流出顺序基本一致,说明疏水性是PFOS同分异构体在食物链传递过程中发生分异的重要原因。 然后进行了实验模拟研究。以锦鲤为受试生物,选取了6种长碳链的PFASs(包括PFOA、PFNA、PFDA、PFUnDA、PUDoDA和PFOS)进行沉积物染毒,构建沉积物-水-生物体系,展开了长碳链PFASs在锦鲤体内的毒代动力学研究。PFCAs的吸收速率常数(ku)值与随着碳链长度的增加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说明随着全氟化碳数目的增加,虽然与蛋白质结合能力增强,但其在沉积物上生物可利用性降低,二者的共同作用使得锦鲤从沉积物上吸收PFCAs的速率与全氟化碳数目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另外,对于PFCAs类化合物来说,排出速率常数(ke)值随全氟化碳数目增加而减小。说明PFCAs进入锦鲤体内后,会与血红蛋白、脂肪酸结合蛋白等结合,滞留在生物体内。全氟化碳数目越多,越难从生物体内排出。 对于PFOS来说,异构体log Koc值越大,其ku值越大,也就是说,疏水性越强的异构体,其ku值越大。与ku值相反,ke值呈现出随疏水性的增强而减小的趋势。 锦鲤粪便中n-PFOS的比例为74.4%,高于肝脏中比例(64.0%),而所有支链异构体的比例均低于肝脏。说明与支链相比,n-PFOS更易通过粪便排出体外。另外,我们还发现,排出动力学水相中n-PFOS的比例较低,仅为37.5%,说明支链异构体更容易通过鳃部或尿液排出体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