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百年来,中国平民教育、乡村改造、村治、乡村建设、农村复兴、扫盲运动的各种呼声和行动,此起彼落,异常热闹。其中对此倾力倡导,认识最真切者,恐怕要属晏阳初先生。晏阳初,中华文化与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相结合的一个产儿;一个留美学生,他能够关注农民和农村,发现中国农村最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这是难能可贵的。晏阳初带着在法国战场上与华工朝夕相处后的两大发现,回国推行平民教育运动。从最初的识字运动、平民教育到后来的乡村改造,为了探索一条用教育改造社会的道路,晏阳初离开大都市,走人乡村,与贫苦农民生活在一起。在不断实践和探索的基础上,他成功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教育模式。该模式以“除文盲,作新民”为宗旨;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为核心,以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育为手段;以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连环进行和整体推行为特征,以提高大多数农民的智识力、生产力、强健力与团结力,造就一代“新民”为奋斗目标;以从根本上铲除“愚、穷、弱、私”四大劣根。在进行实验和探索的过程中,晏阳初认识到作新民才是平民教育的最高积极目标,只有进行人到改造,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的改造,最终实现民族的再造。在乡村改造中,最值得重视的是脱贫与治愚的关系。因为“就人生存竞争来说:知识是生存竞争必不可少的东西,无论个人,无论国家,其优胜者,必定是知识超越的!其劣败者,必定是知识底下的。现在国家受异族的压迫,人民受军阀的摧残,其根本原因就在我国人民的平均知识低下。假使我们真有为民族争自由,为民权图发展的决心,则应先努力于提高民智,使我国牛马奴隶生活的民众一变而为有知识有头脑的国民。”任何社会改造的教育实践都离不开一种理论原则的指导,而理论的建设又必须以科学的实验为基础,同时实验必须有科学的方法论。反思理论、实践、实验三者之间的关系迫在眉睫。时至今日,我们迫切需要重新审视和研究晏阳初的乡村改造思想,从中真正探取精华和启示。本文通过对晏阳初乡村改造思想的研究,希望对今天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