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Cx26、Cx32蛋白和分子水平的表达、基因突变在病理性皮肤瘢痕及瘢痕癌中的意义。方法:以病理性皮肤瘢痕、皮肤瘢痕癌组织为研究对象,以正常皮肤组织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Cx26、Cx32蛋白的表达,采用核酸分子原位杂交法检测Cx26mRNA、Cx32mRNA的表达,结合图像分析,分别观测三组被检组织中所检各项指标的表达(阳性面积与平均光密度),所有数据输入计算机后运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从14例皮肤瘢痕和14例瘢痕癌石蜡包埋组织中提取DNA,运用PCR扩增及扩增目的片段直接测序的方法,进行突变筛查。结果:(1)Cx26蛋白、Cx26mRNA和Cx32蛋白、Cx32mRNA在瘢痕癌上皮中呈弱阳性或阴性表达。瘢痕癌组分别与正常皮肤组、皮肤瘢痕组比较,表达(阳性面积与平均光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Cx26蛋白、Cx26mRNA在病理性瘢痕上皮中呈强阳性表达,与正常皮肤组比较,其表达(阳性面积与平均光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Cx32mRNA在病理性瘢痕上皮的表达呈阳性,与瘢痕癌组比较,其表达(阳性面与积平均光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正常皮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Cx26基因点突变分析:经PCR反应后,在28例患者样本中,扩增出7例目的条带,其中6例瘢痕1例瘢痕癌,经测序分析检测到4例瘢痕的Cx26基因有良性突变,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多态性碱基变异。(5)Cx32基因点突变分析:经PCR反应后,在28例样本中,扩增出6例目的条带,其中4例瘢痕2例瘢痕癌,经测序分析均未发现致病性与非致病性突变位点。结论:(1)瘢痕癌中Cx26及其mRNA和Cx32及其Cx32mRNA的阴性或弱阳性、低表达,可能与其抑制肿瘤生长功能的丧失,导致瘢痕癌的发生有相关性;(2)瘢痕上皮中Cx26及其mRNA的强阳性、高表达,可能与促进瘢痕上皮增生有相关性,同时也与病理性瘢痕易形成溃疡、溃疡经久不愈有相关性;(3)瘢痕上皮中Cx32mRNA表达水平的降低,有可能是瘢痕癌变的早期事件,值得重视;(4) Cx26、Cx32基因在瘢痕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尚未发现有致病性的基因突变位点,其意义有待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