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牧交错带作为我国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区域生态安全建设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地位。但是由于农牧交错生态系统本身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加上人类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方式对其带来的干扰,使得我国农牧交错带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加剧,不但未能有效发挥生态屏障的功能,相反成为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区域,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在目前我国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背景下,该区的经济活动日趋频繁,贫困与生态恶化的双重压力使本区的生态脆弱程度正在进一步加剧,本文在这样的背景下,选择位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鄂尔多斯作为研究区域,以GIS和SPSS软件为平台,通过空间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建立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模型,对鄂尔多斯地区1988和2000年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研究。通过分析讨论,得到以下结论:
景观动态变化分析表明:基于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转入/转出率和土地动态利用率分析,鄂尔多斯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趋势是中、高覆盖草地向低覆盖草地和未利用转化。景观指数分析表明了鄂尔多斯地区景观整体上分布还较均匀,连通性增加,丰富度减少,有向不均匀发展的态势。草地和林地发生退化显现,未利用地面积占30%左右,多为沙漠和荒地,生态脆弱。生态服务功能整体上呈下降趋势,景观类型上以草地景观在生态功能中占主导作用,草地景观服务功能下降;林地和水域的服务功能在占比例不大,但是对于鄂尔多斯地区生态功能的良好发挥起着重要作用。
生态环境脆弱性驱动因子分析表明:导致生态环境脆弱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地质历史时期的构造运动为鄂尔多斯脆弱性奠定了特殊的地貌格局和脆弱的地表物质基础;自然条件的严酷性、气候的波动性、土壤的易侵蚀性和植被的易退化性,使这一地区成为对全球变化响应的敏感带;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剧了生态脆弱化的进程。
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分析表明:鄂尔多斯生态脆弱性指数有从东北和西向中间逐渐增加的态势。2000年和1988年相比较,虽然脆弱性指数的数值没有很大变化,但2000年,鄂尔多斯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指数高的区域分布明显扩大。脆弱环境分区中鄂尔多斯生态环境基本处于高度脆弱区和中度脆弱区。1988~2000年,在区域分布上,鄂尔多斯高度脆弱区分布明显扩大,且有连片趋势。在分布面积比例上,由中度脆弱区占优势变化到高度脆弱区和中度脆弱区平分秋色。分旗评价鄂尔多斯各旗的生态环境质量属于中度脆弱域和高度脆弱范围内。1988~2000年,各旗脆弱性分区分布比例的变化基本都是高度脆弱区比例增加,其他脆弱区比例均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