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用大量的数据对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证实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显然存在。股权融资偏好作为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基本特征,引致我国资本市场的6种不协调现象。在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现象的成因:本文从制度上,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的二元股权结构-非流通股和流通股的存在,且非流通股股东处于主导地位,对我国上市公司融资方式选择的影响,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发现上市公司通过配股或增发,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股东的每股净资产能得到大幅提高,而我国上市公司中,非流通股股东一般处于控制地位,所以股权融资偏好是我国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股东作为一个经济主体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的情况下一个理性选择;另一方面从成本层面,本文直观地比较了股权融资及债权融资的成本,证明在我国现阶段股权融资的成本更低,所以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有其理性的一面;第三本文从公司治理结构角度,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由于国有股“一股独大”和真正代表国有资产的股东“缺位”,造成了上市公司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进而在经营上,表现为热衷于公司规模的扩张,进而在融资方式的选择上更倾向于软约束的股权融资,这也加强了股权融资偏好的强度。本文继续分析了我国证券市场的特征,认为结构性制度缺陷表现为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的非均衡、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内部的结构性缺陷,成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外在因素。同样,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使企业资本使用效率不高,影响到上市公司的成长与有效公司治理,对企业本身和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也带来负面影响。本文的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基本特征是股权融资偏好,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次序和西方资本结构理论并不一致。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在表面看来是一个有悖于发达国家资本市场一般规律的而发生于我国资本市场的一个奇特现象,但通过对其成因的探讨后,我们发现股权融资偏好实际上是上市公司、股东或经理等行为主体,对其所面临的环境约束的最优选择和反应,是各种经济主体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的情况下一个必然的博弈均衡。股权融资偏好现象的发生,正是上述行为主体对其面对的低廉的股权融资成本、低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与低效的融资体系的理性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