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网络社会在中国迅速崛起,社会生活网络化程度大幅提高,社会生活空间被分化为缺场空间与在场空间。微博等社交网络工具的广泛应用,将现实社会分散的原子个体联结为网络化时代的新型网络群体。郭美美等诸多网络热点事件的发生与演化,表明规模庞大的网络群体,在缺场交往中通过符号象征、信息流动、价值传递、意义共享而达成的建构性社会认同,已经成为一种潜力无限的强大社会力量和社会权力,其效应正在向现实社会制度与管理深入渗透。针对网络时代的这一崭新社会现象,本文将缺场交往与社会认同紧密结合,试图形成一个从现实社会到网络社会、再回归现实社会的研究逻辑与分析框架。在研究内容上,结合具体网络事件(“郭美美事件”),从社会交往视角切入,系统梳理经典社会学交往理论与当代信息流动空间的相关论述,探讨“缺场交往”这一概念的涵义、特征及其在网络时代所发挥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经由缺场交往体现的不同于传统认同的新型社会认同,力求对网络时代的建构性社会认同之内涵、现状、形态与整合路径进行详尽分析归纳。最终,在网络时代的缺场交往与社会认同的相互交织与相互嵌入的关系中回归现实社会,探讨总结对现实管理思维与制度的冲击、挑战及应对启示。本文运用文献分析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紧扣具体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试图在研究视角(将缺场交往与社会认同紧密联系)、概念应用(缺场交往)和理论论述(建构性社会认同)上有所创新。本文的主要研究发现是:第一,缺场交往是充分体现网络时代特征的新型交往形态。缺场交往是在身体“缺场”的网络空间里,行为主体通过符号传递信息实现意义共享的动态互动过程,它以网络及其衍生传播工具为交往的载体和手段,以身体和场所的隐匿性、跨时空限制的互动性、平面化海量信息传递的共享性为主要特征。第二,网络时代凸显建构性社会认同的强大社会力量。在网络时代的缺场交往中,大量具有参与意识与参与能力的社会主体所表达的社会认同,已不是被动地关注自己在社会生活中属于哪个阶层“自己应当如何”的传统身份认同,而是对社会存在状况或发展势态产生了价值判断与诉求意愿,进而希望发出自己对社会评价与要求的呼声,表达“社会应当如何”的主动的建构性社会认同。这种社会认同往往是通过缺场交往中象征符号引发感性共鸣、经验性事件加剧对立认知、社会性质疑推动理性建设而形塑出来的。第三,缺场交往与社会认同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催化现实社会管理的改革与创新。从现今诸多网络事件的发展进程可见,缺场交往对一个社会的信息权及话语权影响深远,从中呈现出来的社会认同不乏危机状态,回避、封锁等传统手段已然捉衿见肘甚至适得其反,整合新型社会认同是相关部门与政府组织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需要在社会管理思维、管理制度及方式方法上全面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