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生活习惯的改变,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因为其起病较为隐匿,早期症状可不明显甚至无症状发生,而且进展相当快,大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几乎都已达到局部晚期或已发生远处转移,治疗难度大,预后不佳。对于已经失去手术指征或已无法通过手术进行切除的中晚期HCC患者而言,经导管动脉内化疗栓塞治疗(Transcatheter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是目前非手术治疗中的首选方法。TACE治疗中除需对肝癌供血肝动脉进行栓塞外,对肝癌非肝动脉实施有效的化疗栓塞也是提高肝癌介入疗效的关键。因此,为提高TACE疗效,HCC非肝动脉供血的准确判断尤为重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非肝动脉供血形成与肿瘤大小、位置、包膜、病理分级等因素的关系,以提高HCC非肝动脉供血诊断的准确性,改善TACE疗效。方法:对手术病理证实的121例肝癌患者术前均采用Siemens SOMATOMsensation64层螺旋CT触发技术进行扫描并通过工作站获取血管重建图像;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重建后,将原始轴位薄层图像传至Syngo后处理工作站,综合利用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及曲面重建(CPR)等重建技术多角度观察肝癌非肝动脉供血血管情况。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将癌灶大小、位置、包膜、病理分级、BCLC分期、年龄、性别等非肝动脉供血形成之可能影响因素进行logical回归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变量进行logical回归多因素分析。从而确定影像学和病理学信息(CT显示的癌灶大小、位置、包膜、非肝动脉供血血管情况及肿瘤病理分级等)与手术证实的非肝动脉形成情况之相关性。结果:121个癌灶中,手术证实24个癌灶共存在28支非肝动脉供血血管,发生率为19.80%;CT发现27个癌灶共存在30支非肝动脉供血血管。与手术所见对照分析,CT显示肿瘤非肝动脉供血血管的敏感性、特异性和正确率分别为96.43%、96.91%和96.80%。统计学单因素相关性分析显示:癌灶大小、位置、包膜、病理分级与非肝动脉形成有关(P<0.05),BCLC分期、年龄、性别与非肝动脉形成无关;多因素相关性分析显示:肿瘤大小及位置情况与非肝动脉供血的存在与否具有相关性(P<0.05),即邻近肝表面的肿瘤直径越大,存在非肝动脉供血的概率越高。肿瘤包膜完整与否和肿瘤病理分级情况与肿瘤非肝动脉供血的存在与否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螺旋CT血管重建可较准确显示原发性肝癌的非肝动脉供血血管;肿瘤位置、大小等影像学信息是判断肿瘤非肝动脉供血存在与否的重要参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