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AP)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CAP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其在感染性疾病中死亡率居第一位。肺炎时,各种致病微生物侵袭肺局部引发局部和全身的炎症反应,机体通过炎症反应释放大量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如IL-1、IL-6、TNF-α等),促使单核细胞和内皮细胞大量表达组织因子(TF),TF与FVⅡa和Ca2+离子结合为复合物,迅速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使带负电荷的胶原暴露,并激活Ⅻ因子进而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处于暴露的胶原通过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 WF)与血小板结合,促使血小板活化并参与凝血反应。通过一系列凝血因子的有序激活,最终产生凝血酶,导致凝血激活,抗凝物质减少和纤溶抑制,机体处于高凝状态。炎症和凝血功能关系紧密,炎症反应可导致凝血功能紊乱,而激活的凝血系统又可放大炎症反应过程。因此对肺炎患者凝血和纤溶指标进行检测就显得十分重要,而且对凝血改变的患者进行早期抗凝血干预就是十分必要的。如能早期发现血液高凝状态、纤溶亢进、将为肺炎除抗生素治疗以外,提供另一条主要阻断肺炎病理改变的新手段,为改善肺炎患者预后提供一条新途径。本研究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凝血及纤溶相关指标的比较第二部分: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的研究第一部分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凝血及纤溶相关指标的比较目的:观察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凝血及纤溶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探讨肺炎患者凝血功能异常的发生。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呼吸科住院的107例CAP患者作为肺炎组,同期52名门诊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入选者血常规、凝血纤溶、降钙素原(PCT)及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将107例患者根据肺炎严重度指数分为低风险组、中高风险组,观察不同分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1.肺炎组与对照组的比较:1.1肺炎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的比较:两组入选者在性别、年龄、合并基础疾病以及用药情况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肺炎组与对照组血常规的比较:肺炎组外周血白细胞总数高于对照组(p<0.01)。肺炎组外周血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1.3肺炎组与对照组凝血指标的比较:肺炎组D-dimer、FDPs、FIB、APTT、PT的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T的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低风险组与中高风险组肺炎患者的比较:2.1低风险组与中高风险组一般资料的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合并基础疾病以及用药情况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风险组年龄高于低风险组(p<0.05)。2.2低风险组与中高风险组血常规的比较:中高风险组外周血血小板总数低于低风险组(p<0.01)。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3低风险组与中高风险组凝血及炎症指标的比较:中高风险组D-dimer、FDPs、APTT、PT、PCT及CRP均显著高于低风险组(p<0.05);TT显著低于低风险组(p<0.01);FIB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低风险组与中高风险组各项指标异常率比较:中高风险组PCT、D-dimer、FDPs异常率均显著高于低风险组(p<0.05)。CRP、FIB、APTT、PT、TT异常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5相关性分析:D-dimer、FDPs、PCT、CRP与PSI均呈正相关(r=0.636、0.608、0.629、0.250,P<0.05)。血小板与PSI呈负相关(r=-0.320,p<0.01)。2.6 D-dimer、FDPs、PCT、CRP、PSI及PLT对重症肺炎的预测评估使用ROC曲线分析D-dimer、FDPs、PCT、CRP、PSI及PLT对肺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独立预测能力,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8(95%CI0.741~0.916)、0.863(95%CI 0.785~0.942)、0.887(95%CI 0.823~0.952)、0.771(95%CI 0.675~0.861)、0.894(95%CI 0.834~0.954)和0.660(95%CI0.544~0.777)。D-dimer、FDPs、PCT、CRP、PSI对重症肺炎的预测能力优于PLT。结论:1.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低于正常人群;D-dimer、FDPs、FIB、APTT、PT均高于正常人群,肺炎患者存在凝血及纤溶功能紊乱。2.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凝血指标的异常,随病情的加重而越显著。D-dimer、FDPs及血小板与CAP的严重程度相关,注意监测凝血指标,对评估CAP患者的严重度具有重要意义。第二部分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的研究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在辅助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呼吸科住院的89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85例有效入组,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者分为抗凝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3例给予常规治疗;抗凝组42例在给予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速碧林Glaxo Wellcome Production(法国)H20080480)4100iu皮下注射,每日1次,疗程为8天。观察比较抗凝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D-dimer、FDPs、凝血四项,血常规,动脉血气等指标的变化。观察两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以及住院费用。结果:1.抗凝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的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严重程度、合并基础疾病以及用药情况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凝血指标的比较在抗凝组内治疗第8天的D-dimer、FDPs和FIB的值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第8天时FIB的值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8天时,抗凝组的D-dimer、FDPs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血常规、动脉血气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第8天时WBC值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凝组治疗第8天时Pa O2和氧合指数的值显著高于治疗前和治疗第3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第8天时Pa O2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第8天时,抗凝组的Pa O2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平均住院天数以及住院费用的比较抗凝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1)。抗凝组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和平均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可以明显改善患者高凝状态,改善患者缺氧,且抗凝患者在平均住院天数以及住院费用低于常规治疗患者,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