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初期,中国从晚晴的崩溃走进了民国时代的飘摇,内忧外困之下,现代都市也在萌生。彼时的上海,已经成为了亚洲的经济中心,其工业化、商业化、现代化的速度令人惊叹。与此同时,封建体制下的贵族家族之余音与新兴市民阶层的市井之音亦共存,张爱玲就是这共鸣的产儿。她出生在衰败又腐朽的贵族家庭,一边接受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熏染;一边又通过母亲和上海,接受到了西方以及现代化的空气。笔者在补充和更正前辈评论家关于张爱玲的写作观与政治立场的几个盲点的基础之上,将重点书写张爱玲的终极信仰及其笔下人物的生存哲学与信仰状况。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探讨:
一、被忽视的写作观与被误读的政治立场。这一部分将从张爱玲写作的时代背景入手,还原她对“真”的追求,对国家看似无爱实则深爱的态度,以及对“古老的中国”这一历史意象及写作策略的运用。
二、张爱玲笔下人物的生存哲学。这一部分将力求全面地呈现出在混乱时代,张爱玲笔下形形色色的各类新旧人物,是如何在时代的断裂与变化之时,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维系自己的生存,抵抗外界的冲击。
三、中国人的信仰状况。通过对张爱玲笔下人物信仰状况的提炼,书写出中国人的信仰状况。既:对“人”的依赖,对命运的确定,对生命意义止于追问的态度。
四、张爱玲的生命观。了解作家的终极信仰,就必须先了解她的生命观。这一部分,剖析出了张爱玲立足于生命的循环、与死亡相伴,以及回归现实生活的生命观。
五、张爱玲的终极信仰。这一部分,将总结出张爱玲对“爱”,以及对“地母精神”的期待与信仰,并呈现出这背后所蕴含的跨越时代的永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