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第一部分进行难治性感染性休克患者临床研究,探讨左心室-动脉偶联对预后的影响;第二部分建立内毒素休克动物模型,研究左心室-动脉偶联的变化、代偿潜能及机制和偶联的调控方案;第三部分在内毒素休克动物模型中探寻感染性休克中左心室-动脉最佳偶联关系。方法:1.第一部分临床研究:对2010年1月~2011年7月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连续收治的58例难治性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初始(开始心输出量监测)及治疗24h后血流动力学参数、动脉血乳酸、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评估Ⅱ评分(APACHE II评分)及28天生存状况;根据28天生存状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初始及治疗24h后血流动力学参数;根据治疗24h有效动脉弹性/左心室收缩末弹性变化值(△Ea/Ees)分为△Ea/Ees>0组和△Ea/Ees≤0组,比较两组初始及治疗24h后血流动力学参数、动脉血乳酸、APACHE II评分及28天病死率;最后比较24hA Ea/Ees与其它血流动力学参数24h变化值的相关性。2.第二部分动物模型研究:新西兰兔12只随机分为2组,S组(sham operation,n=6)——假手术组,E组(endocrine injection, n=6)——内毒素感染组;通过静脉注射内毒素建立感染性休克模型:分别在0h点(手术完成后30min),2h点(注射内毒素或生理盐水后1h)和4h点(注射内毒素或生理盐水后3h)进行去甲肾上腺素刺激试验,调节主动脉收缩压至不同水平,行超声检查及血流动力学监测,记录刺激试验前及不同压力水平时的血流动力学参数。3.第三部分动物模型研究:新西兰兔18只随机分为3组,C组(control group, n=6)——感染性休克对照组,F组(maximal efficiency group, n=6)——功效最大组,W组(maximal external work group, n=6)——对外做功最大组;两组均通过静脉注射内毒素建立感染性休克模型;1h点(注射内毒素后1h)始,F组控制Ea/Ees=0.57,W组控制Ea/Ees=0.80;记录三组0h(手术完成后30min)、1h、3h(注射内毒素后3h)和5h(注射内毒素后5h)点血流动力学参数,F组和W组加记1NE点(注射内毒素1h后用去甲肾上腺素控制目标Ea/Ees)血流动力学参数,检测0h、1h、3h和5h点动脉血氧分压(PaO2)、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乳酸(Lac)、肌钙蛋白I(cTnI)、B型脑钠肽(BNP)、肌酐(Cr)和经皮氧分压(PtcO2);5h点记录检测完毕后处死动物,留取心脏、升主动脉及肾脏标本行HE染色。结果:1.第一部分临床研究:(1)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Ea/Ees是难治性感染性休克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且OR值高于APARCHEⅡ评分(2.04vs1.63);(2)死亡组初始及24h点APACHEⅡ评分,24hA Ea/Ees及24hA乳酸(Lac)均高于存活组,乳酸清除率(rLac)低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Ea/Ees>0组24h点心指数(CI)、心搏指数(SVI)、EGDT达标率及rLac均低于△Ea/Ees≤0组,24h点Ea/Ees, EaI和28d病死率均高于后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Ea/Ees与△CI、△SVI、△心室收缩末弹性指数(EesI)和rLac呈负相关,与△心率(HR)、△全心舒张末容积指数(GEDVI)、△有效动脉弹性指数(EaI)、△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和△APACHE II评分呈正相关。2.第二部分动物模型研究:(1)E组2h和4h点Ees和Ea均低于0h点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h点Ea/Ees与Oh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h点Ea/Ees高于0h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E组2h点和4h点外周血管阻力(SVR),主动脉脉压增加指数(AAIX)低于0h点,主-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PWV)高于Oh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E组中Ees、每搏量(SV)、心输出量(CO)、左心室舒张末顺应性(Ced)、中心静脉压(CVP)、左心室舒张末压力(LVQP)、左心室舒张末容积(LVDV)、对外做功(SW)、总机械功(PVA)、功效(Ef)、SV/LVDV、SW/LVDV和Ef/LVDV随Ea/Ees变化趋势在各时点间一致;(4)E组0h、2h和4h点的最大Ees、SV、CO、Ced、SW、Ef、SV/LVDV、SW/LVDV和Ef/LVDV依次降低,其中各时点的最大SV、SW和SW/LVDV对应的Ea/Ees均为0.80左右,最大Ced、Ef、Ef/LVDV和SV/LVDV对应的Ea/Ees均为0.57左右;(5)E组各时点Ea/Ees随ASP增大而增大。3.第三部分动物模型研究:(1)W组1NE点ASP、CVP、SV、LVDV、左心室舒张末压力(LVQP)、Ea、Ea/Ees、SW和PVA高于1NE点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组1NE点Ced、Ees和Ef低于1NE点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F组ASP、CVP、SV、CO、LVDV、LVQP、Ced、Ea、Ees、Ea/Ees、SW、PVA和Ef在各时点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W组5h点CVP、LVDV和LVQP高于1NE点,ASP、Ea、Ees、SW和PVA低于1NE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V、CO、Ea/Ees和Ef在各时点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各时点氧供(DO2)、氧耗(VO2)和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在F组和W组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W组5h点Lac和皮肤氧分压指数[Ptc02/动脉血氧分压(Pa02)]低于5h点F组,W组3h和5h时点BNP均高于同时点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组3h和5h时点Cr、cTnI高于同时点F组,虽然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5h点两组差距大于3h点;(4)与F组相比,W组心肌、升主动脉和肾组织病理损伤更严重。结论:1.第一部分临床研究:(1)24h△Ea/Ees能良好的评估难治性感染性休克的预后;(2)降低Ea/Ees能提高EGDT达标率和乳酸清除率进而改善生存状况;(3)降低Ea/Ees可使组织灌注改善,可能与SVI增加及EaI降低有关;(4)降低Ea/Ees使SVI增加与心脏后负荷降低有关。2.第二部分动物模型研究:(1)感染性休克早期左心室-动脉偶联关系无显著变化,感染休克晚期偶联不匹配,主要与心肌收缩功能相对心室后负荷降低更显著有关;(2)感染性休克动脉系统僵硬度变化不一致;(3)左心室-动脉偶联影响了心室收缩舒张功能代偿潜能,做功代偿潜能,容积每搏量、对外做功和功效反应性的代偿潜能,对其中部分有决定性意义,感染性休克中循环代偿潜能受损,包括左心室-动脉偶联的代偿潜能;(4)通过调节主动脉压力来调节左心室-动脉偶联的方式是可行的;(5)通过左心室-动脉偶联的调控可以实现最大每搏量和最大对外做功以及最大功效状态。3.第三部分动物模型研究:(1)左心室-动脉偶联最佳时功效最大;(2)对外做功和每搏量最大状态比功效最大状态心功能损害,血管损伤、全身组织灌注障碍、皮肤组织灌注障碍和肾功能损伤更严重;二者氧供与氧耗差异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