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rufeif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包括三章,分别从嵇康的生平与时代、嵇康的思想特点及文学成就诸多方面对其进行总体上的研究。第一章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着重从嵇康所处时代的大背景进行阐释,试图找出造成嵇康一系列遭遇的时代因素。即从政治上说,魏晋时代是个极其黑暗恐怖的时代,表现就是毫无准则的大屠杀以及封建政权中出现的不合规律性东西的出现。而由此所形成的政治空气,对当时的士人也影响很大。从文学上说,魏晋时期上承两汉,下启隋唐,其特殊地位更不必说。总体看来,文学慢慢从两汉重功利转变到此时缘情上来。形容这种趋势的常用字眼是“文学的自觉”。这个长长的发展过程包括建安文学、正始文学、两晋文学。生活在这一时期,嵇康在文学上的创新与进步也便有了缘由。第二部分则是从嵇康的生平事迹出发,依次讨论了其出生地、兄弟关系以及死亡原因诸方面的问题。第二章集中论述了嵇康的思想特点。总体看起来,嵇康的思想是由儒入道的。嵇康早年受过极正规的儒学教育,正如《三国志·魏书·王粲传》注所说:“喜为康传曰:‘家世儒学,少有俊才,旷迈不群。’”这一点也能从其诗歌与散文中体现出来。可以预测到的是,如果嵇康所处不是魏晋那样一个黑暗透顶的时代,他大可以和传统士人一样身入儒学之门。但那个时代太过于反动,而自己的力量又太过于弱小。所以,传统的儒学之门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晋升之途便在嵇康面前被关闭了。所以嵇康似是而非地皈依了道门。在养生思想方面,嵇康的养生思想上承老庄而来,又对其进行了发展,简单地说就是嵇康在《养生论》所说的“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的形神兼养的养生之道。在此基础之上,嵇康又特别看重精神上的养生。在音乐思想上,嵇康认为“音声之作,其犹臭味在于天地之间”。音乐产生于自然之间,是客观存在。另一方面,针对于传统儒家“移风易俗”的乐论,嵇康认为音乐要靠本身所包含的平和精神去感染人,也就是用“和”之心去打动人。后两节集中体现了嵇康思想的反传统性,读完给人不少启示和思考。最后一章主要讨论了嵇康的文学成就。首先从其四言诗的分析入手。《诗经》以后,嵇康是四言诗的代表作家之一。他对《诗经》从形式、语言以及赋比兴手法上进行了取法,使得自己的作品沾染有浓浓的四言诗古韵古风的味道。另外一方面,他又对四言诗进行了创新,分别体现在赋比兴手法、对偶对比手法以及诗境的扩大诸多方面。其次,对嵇康诗歌中的意象进行了归类与研究。嵇康诗中的意象大概分为四类。第一类是自然意象,第二类是植物意象,第三类是动物意象,最后一类是人物意象。嵇康诗歌中所有的意象大抵都可以用“超尘脱俗”来形容,这大概与嵇康超尘脱俗的情怀、隽洁的情意、高洁的人格以及坚强峻切的性情是相契合的。第三节简要论述了嵇康的散文,认为嵇康散文富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而且其论调往往与古人相异。此外还指出,其散文体现了嵇康这位玄学家缜密的思维,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他的几篇论文中。结束语部分简单论述了嵇康诗文创作的不足之处。
其他文献
随着全球经济的重心从货物贸易移向高新技术贸易,高新技术贸易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多边贸易谈判“乌拉圭回合”达成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
音乐教学的开放性是包含众多内容范畴的系统工程。本研究把音乐教学的开放性限定在音乐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上,重点研究基于流行音乐是否进入音乐课的开放性问题。首先,通过文献
正文:陕北榆林地区“大场秧歌”,一般在广场进行,属全体秧歌舞队的集体舞蹈,是陕北秧歌最大、最为壮观热闹的一种表演形式。其音乐多采用当地的民歌小调,以及器乐合奏曲牌,具
中国已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城乡社会经济处于关键转型期。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其弊端日益明显,严重影响了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的持续发展,城乡如何协调发展已成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全球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趋势,服务经济特别是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与传统服务业不同的是,现代服务业高
20世纪上半叶,通俗小说大家张恨水及其小说创作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其大多数小说作品问世之初就在广大市民读者中形成了阅读热潮,也被研究者以种种方式进行着解读,对他的不同
氢能作为一种极有前途的“二次能源”,被人们视为一种理想的“绿色能源”。在现有的各种制氢技术中,通过电解水的方法来制备氢气由于具有产品纯度高、操作简单、产物无污染以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筛前神经电灼切断联合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参照变应性鼻炎评定标准(2009武夷山标准),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住院手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国际上,区域经济一体化以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代表。国内,经济一体化以长三角、珠三角和渤海地区
食品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食品质量安全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相应地,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立足点,确保和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是企业发展的命脉。为此,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