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文学史认为,30年代的大众语讨论是成功的,它对新文学和现代汉语书面语的建设起到了推进作用。本文以重回文学历史现场的态度,通过史实的考证与分析,我们认为,相对于“五四”白话文而言,大众语是一种纯工具性的、单一而封闭的、反文学性的阶级话语,它剥离了“五四”文学的现代传统,回归到“载道的”古典文学传统,试图创造出另一个“新文学运动”范式。本文以“五四”新文学白话文为价值参照系,对30年代“大众化”讨论和大众语的意义进行了对比性阐释,认为大众语在延续“五四”文学新传统,张扬文学现代性、以及进行复杂独特的文学实践等方面显露出思维的偏至,理论的激进、创作的粗浅等弊端,总体上是失败的。 本文主体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大众化与大众语:30年代的“大众化讨论”。阐述大众化的生成过程及原因。着重讨论30年代的大众化讨论如何滑向第三次的大众语。 第二部分:大众化讨论视野中的白话文。大众化讨论中“五四”传统成为被攻讦的对象。对待“五四”文学也形成了三种不同派别:保卫派、否定派与鲁迅的声音。“五四”的白话文在文言与大众语之间成为中间物。 第三部分:白话文语境下的大众语。重回“五四”文学现场,我们发现在工具性方面,白话文是工具性与文学性共存的,大众语则只是一种文字工具;在语言的包容度上,白话文是开放与多元的,而大众语则是单一、封闭的;白话文是生命意识的载体,而大众语则是政治意识的器具。 第四部分:大众语的处境和命运。主要分析造成大众语失败的原因,本文认为大众语在处理传统与激进、阶级性与现代性关系上存在着失衡,它的理论倡导者与接受者也没能实现兼顾与统一。它是一种没有牵制力量的激进话语,反叛“五四”大传统,继承了“五四”小传统,将作为学术资源的“五四”小传统重新变回到古典载道传统之中。大众语成为了一种阶级话语,它以二元阶级对立模式推倒丰富多元的现代白话文,剥离现代走向貌似民间实是古典的文学传统;理论倡导出现了生搬硬套,文学创作与读者接受都对大众化存有排斥情绪,它们都表明大众语是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