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断乳期小鼠RSV再次感染模型建立及意义 目的:研究呼吸道合胞病毒(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感染断乳期小鼠后再感染气道炎症类型及免疫应答特点。 方法: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PBS对照组(3周PBS/8周PBS)、成年期首次感染组(3周PBS/8周RSV)、再感染组(3周RSV/8周RSV)。首次或再次感染后检测小鼠体重,感染后第3、7天,处死小鼠,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病理切片H&E染色后行肺组织炎症病理评分;ELISA法检测BALF中细胞因子(IFN-γ、IL-4、IL-5、IL-17A)的变化。 结果:体重变化:RSV感染后小鼠体重明显降低,再感染组体重下降较成年期首次感染组明显;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RSV感染后,成年期首次感染组BALF中的细胞总数、淋巴细胞较PBS对照组显著增加;再感染组BALF中的细胞总数、嗜酸性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均显著高于PBS对照组,且细胞总数、嗜酸性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显著高于成年期首次感染组;肺部病理:RSV感染后, 成年期首次感染组及再感染组的肺组织炎症病理评分明显高于PBS对照组,而再感染组明显高于成年期首次感染组;细胞因子:RSV感染后第3天,再感染组BALF中的IFN-γ及IL-17A明显高于PBS对照组及初次感染组。感染后第7天,成年期首次感染BALF中的IFN-γ较PBS对照组明显增加,而IL-4、IL-5、IL-17A较PBS对照组无明显变化;再感染组BALF中的IL-4、IL-5、IL-17A较PBS对照组显著增加,而IFN-γ无明显变化。 结论:RSV再感染后病情较初次感染进一步加重,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显著升高,免疫应答为IL-4、IL-5等Th2类细胞因子与IL-17A升高,这与支气管哮喘的炎症特点相似,提示RSV反复感染可能导致支气管哮喘的发生。 第二部分IFN-γ在断乳期小鼠RSV初次再次感染后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比较野生型及IFN-γ敲除C57BL/6鼠初次再次感染后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差异,并研究IFN-γ在RSV初次再次感染后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雌性野生型及IFN-γ敲除小鼠随机分为PBS对照组(3周PBS/8周PBS)、再次感染组(3周RSV/8周RSV)。再次感染RSV后检测小鼠体重,再次感染后第3、7天,体积描计法检测各组小鼠气道高反应性,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ALF)中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病理切片H&E染色后行肺组织炎症病理评分;ELISA法检测BALF中细胞因子(IL-4、IL-5、IL-13、IL-17A)的变化。 结果:体重变化:RSV感染后小鼠体重都明显降低,野生型及敲除鼠RSV再感染组未见明显差异。肺功能:仅敲除鼠RSV再感染组检测到AHR,且明显高于其他组。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在感染后第3、7天,野生型及敲除鼠再次感染组BALF中细胞总数、嗜酸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都明显高于相应的对照组,且敲除鼠再感染组高于野生型再感染组。肺部病理:野生型及敲除鼠再次感染组在RSV感染后第3、7天都存在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且感染后第7天,敲除鼠再次感染组的病理评分明显高于野生型。细胞因子:感染后第7天,野生型再感染组BALF中IL-4、IL-5、IL-17A较野生型对照组明显增加;敲除鼠再感染组L-4、IL-5、IL-13、IL-17A较敲除鼠对照组明显增加,且敲除鼠再次感染组BALF中IL-5明显高于野生型。 结论:IFN-γ在再感染后起保护作用,阻断IFN-γ的作用导致AHR及气道炎症加重,其保护机制可能通过抑制IL-5、IL-13增加,从而降低Th2类细胞因子介导的AHR和气道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