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由于气候异常、菌源积累、栽培管理粗放、病虫防治技术不到位等各方面因素影响,梨炭疽病已成为砀山县及周边地区梨树的主要病害,严重威胁着梨生产。目前相关研究内容深度和广度都不够。为此,本文通过对分离到的砀山酥梨炭疽病菌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研究了梨炭疽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并在此基础上,测定了6种常用杀菌剂的单剂及其复配剂对梨炭疽病菌毒力及病害防效;探讨了纳米硅对梨炭疽病的控制作用以及对杀菌剂的增效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梨炭疽病菌分子生物学鉴定试验测定了梨炭疽病菌rDNA全序列,通过对比梨炭疽病菌和其它炭疽菌ITS序列以及构建系统关系树,发现梨炭疽菌与胶孢炭疽菌ITS1序列的相似性极高,达99.0%100%,明确梨炭疽病菌属于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2.梨炭疽病菌生物学特性梨炭疽病菌菌丝在1035℃范围内均能生长,2230℃菌丝生长良好,最适生长温度为28℃。2030℃范围内分生孢子萌发良好。其中以25℃时萌发率最高,28℃时芽管伸长最适。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49℃10min。在pH值411之间均可营养生长,适宜菌丝生长的pH范围为58,最适pH为6.7。pH值59之间的分生孢子萌发良好,且差异不显著。最适宜孢子萌发的pH为67。梨炭疽病菌对不同碳源的利用程度不同。其中对D-甘露糖、麦芽糖和果糖的利用率最高;葡萄糖、蔗糖和山梨醇次之;以甘油和乳糖作为碳源时,菌落直径小于对照组,且菌落稀薄,不能被利用。梨炭疽病菌对各类氨基酸如组氨酸、甘氨酸、苏氨酸等有机氮源(L-半胱氨酸除外)均表现出很好的利用率。此外,对NO3-利用较好,而对NH4几乎不能利用,且NH-4对梨炭疽病菌菌丝生长表现出抑制作用。3.梨炭疽病防治的有效药剂筛选6种供试杀菌剂对梨炭疽病菌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不同杀菌剂作用的阶段及作用方式有所不同。其中,咪鲜胺锰盐的对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最强,明显优于其他药剂,EC50为0.096μg mL-1,其次为丙环唑、氟硅唑、嘧菌酯和苯醚甲环唑,多菌灵抑菌效果最差。对分生孢子萌发及芽管伸长抑制效果最明显是嘧菌酯,EC50值分别为3.4119μg mL-1、0.1621μg mL-1。丙环唑对孢子萌发及芽管伸长几乎无抑制作用。咪鲜胺锰盐与苯醚甲环唑配比为C:B、A:D,与丙环唑配比为A:D时,共毒系数CTC值均>120,X与Y m:n混合时,CTC为769.81, EC50为0.0101μg mL-1,这些组合均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咪鲜胺锰盐与氟硅唑组合时CTC均小于100,部分组合CTC小于50,表现出拮抗作用。室内活体试验结果表明:咪鲜胺锰盐和X·Y(m:n)混剂的防效均达到100%,表现出很好的防效。而咪锰·苯醚甲环唑(C:B)和嘧菌酯的防治效果较差,防效分别为43.57%和38.76%,丙环唑的控病效果最差,防效仅达到16.89%。同一药剂的不同作用方式结果表明,“先接种后药剂处理”的防效明显优于“先药剂处理后接种”的防效。浸泡的防效明显好于喷雾的防效,且在低浓度下表现的尤为明显。4.纳米硅对梨炭疽病的控制作用不同浓度的纳米硅溶液对梨炭疽病菌的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及芽管伸长均没有抑制作用。纳米硅对采后梨果实炭疽病病斑的扩展有一定的控制效果,纳米硅100倍稀释液浸泡处理的防效达到30.45%。纳米硅防治田间砀山梨炭疽病试验结果表明:施用纳米硅制剂对砀山梨炭疽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尤以200mM的控病效果最好,病果率控制在13.6%水平,防效达到36.5%。纳米硅对杀菌剂的增效作用试验结果表明:纳米硅对几种杀菌剂均表现出相加或增效作用。与咪鲜胺锰盐配比组合CTC均大于100;与咪鲜胺锰盐苯醚甲环唑混剂的配比为B:A时,CTC值为312.91,与X Y(m:n)混剂配比C:A时CTC值为260.28,增效作用明显。在活体防效试验中,纳米硅对化学药剂防效是否有增效作用受到药剂种类、浓度及试验方法等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