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拖延是推迟开始或推迟完成计划要做的事情,表现为行为意向与行为的差异。拖延具有普遍性,已有研究表明50%-95%的大学生存在拖延问题。拖延不仅会引发焦虑、抑郁、愧疚等负向情绪,对身心健康造成消极影响,还会降低行为绩效,给学习和工作带来不良后果。
现有的拖延研究已发现尽责性、神经质等人格因素,任务厌恶、重要性、自主性等任务因素,年龄和性别等人口学因素对拖延的影响。但拖延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如将拖延看做人格特质,而非行为过程,缺乏对拖延行为的深入了解;通常采用主观报告的问卷法考察拖延与其他因素的相关关系,较少采用客观测量进行实验研究来探讨拖延的任务和情境特征的影响;多采用横断研究,很难对拖延行为的过程加以探讨。
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本研究以拓展的计划行为理论为研究框架,通过对大学生“一周学习计划”的制定和完成情况进行日记法追踪调查,结合问卷法与准实验设计,考察了拖延行为的影响机制及其变化过程。
具体而言,以任务完成量作为拖延行为的指标,以任务完成速度考察拖延行为的过程。来自4个班级的共134名大三学生参加本研究。进行了两个研究,研究一采用时间滞后设计,探讨行为态度、示范性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对拖延行为的影响。研究二同时考察拖延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过程,即行为态度、示范性规范、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行为意向在上述关系中的中介效应,以及实施倾向对行为意向的调节效应。为克服自我报告的局限,研究二采用2*2被试间准实验设计,对实施倾向与示范性规范两个变量进行操纵,以进一步探讨拖延行为的影响机制;并采用日记法进行为期一周的追踪调查,以考察拖延行为的变化过程。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对于拖延行为来说,态度越积极,知觉行为控制越强,拖延行为越少;示范性规范对拖延行为的影响不显著。行为意向部分中介态度和知觉行为控制对拖延行为的影响。实施倾向对拖延行为的影响显著,即形成实施倾向有助于减少拖延行为。实施倾向调节行为意向与拖延行为的关系。具体来讲,当行为意向较强,且形成了实施倾向时,拖延行为最少。
第二,就拖延行为的变化过程来说,行为态度越积极,知觉行为控制越强,行为意向越强,任务完成速度越快;形成实施倾向的被试,任务完成速度更快;示范性规范对任务完成速度的影响不显著。
本研究深化了对拖延行为变化过程的理解,为拖延行为的理论整合提供了新的视角,为减少拖延行为提供了有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