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光/声多模态检测技术及其在电弧增材制造构件的应用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增材制造技术在制造领域引起颠覆性的技术发展,其中,电弧增材制造因具有低成本、高效率和大尺寸制造的显著优势,使得该技术在船舶、汽车和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关键部件制造中得到了广泛研究。电弧增材制造构件面向实际应用前需要对其元素、缺陷、残余应力和晶粒进行全面、快速检测,而传统的检测技术通常需要对样品进行破坏性前处理,且表征功能单一,无法满足构件的检测需求。为此,本论文提出了一种激光光/声多模态检测(Laser opto-ultrasonic dual,LOUD detection)方法,该技术采用高能量激光聚焦到样品表面激发产生等离子体,一方面通过采集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进行元素检测;另一方面,由于激光对材料作用时同时产生了超声波,因此,通过采集的超声信号可对样品的内部缺陷、应力和晶粒分布等进行分析。这意味着开创性地将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LIBS)技术与激光超声(Laser ultrasonic,LU)技术进行有机融合,可实现样品从表面元素成分到内部结构性质的三维、多模态同步检测。本论文从LOUD检测的理论研究出发,构建了LOUD检测系统;而后分别通过声学和光学的机理优化研究,获得了高信噪比、稳定的光/声信号;在此基础上,将LOUD检测技术成功应用于电弧增材制造构件的元素、缺陷、残余应力和晶粒分布等检测和分析。具体研究内容及创新点如下:(1)LOUD检测的理论研究与系统构建。针对增材制造复合检测的需求,首次提出了一种LOUD检测理论,并通过对LIBS和LU技术的深入分析,将两种技术有机融合,实现了单一激光同时激发光/声信号的LOUD技术。在此基础上,构建了LOUD检测平台和系统,探究了光/声信号的预处理方法,实现了LIBS光谱和LU信号的同时激发与同步探测。(2)LOUD检测的声学和光学优化研究。在LOUD检测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别从声学和光学两个方面进行了优化研究。一方面建立了烧蚀机制激光超声波的COMSOL仿真模型,对其传播模式、激发规律和信号特征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实验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所激发的激光超声波具有高频、多模态的特点,可对样品进行高精度检测。另一方面探究了激光波长、能量等关键光学参数对光/声信号的作用影响,并结合声学研究结果进行了优化探索,研究结果表明355 nm激光所激发的光/声信号在强度、信噪比与稳定性最优。在此条件下,采用LOUD技术对铝合金样品中铜和硅元素进行检测,其定量分析的确定系数可达0.999,平均相对误差低于2.5%;同时,实现了样品0.55 mm缺陷的探测成像,检测平均相对误差为5.59%。(3)LOUD检测电弧增材制造构件元素、缺陷和残余应力的应用基础研究。首先,通过对声弹性理论的解析,建立了“应力-超声飞行延迟时间”的模型,该模型的拟合曲线的确定系数平均为0.982,可实现残余应力的高精度检测;其次,利用光/声信号同时探测的优势,实现了激光焊接样品焊缝元素、预制缺陷和焊接残余应力的高精度同步检测;最后,将LOUD技术应用于电弧增材制造构件的元素、缺陷和残余应力的同步检测,其检测结果分别与电子探针、数字化X射线和超声检测技术等传统单一检测结果的平均相对误差低于9%。(4)LOUD检测电弧增材制造构件元素与晶粒分布的应用基础研究。首先,通过解析材料中的超声波衰减理论,建立了“晶粒尺寸-激光超声衰减系数”的模型,实现了电弧增材制造构件晶粒尺寸的高精度检测,检测结果与电子背散射衍射法的平均相对误差为2.56%;在此基础上,利用LOUD技术光/声信号同时检测的优势,实现了电弧增材制造构件元素与晶粒分布的检测成像,并通过融合分析,揭示了构件的元素分布对晶粒的作用影响。综上所述,本论文报道的LOUD检测技术成功克服了传统检测技术单一维度检测的问题,在近乎无损的条件下,有效实现了电弧增材制造构件从表层元素成分到内部结构性能的快速、高精度、多模态的三维检测成像,推动了先进制造检测领域的发展。
其他文献
金属卤化物钙钛矿材料由于其优异的光电特性和可溶液法制备的特点,引起了科研工作者们的广泛关注。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基于这类材料制备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erovskite Solar Cells,PSCs)实验室公证效率已经达到了25.5%。然而,材料及器件稳定性等问题仍然制约着PSCs的产业化推进。基于Ti O2/Zr O2/Carbon三层介孔膜结构的可印刷PSCs,具有成本低廉、制备工艺简单以及
永磁同步电机具有高转矩密度、高功率密度、高效率和宽转速运行区间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航空航天和国防军工等领域。模型预测控制,其概念直观、设计灵活、动态响应快、能系统处理约束条件,在永磁同步电机的高性能控制中具备显著优势,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永磁同步电机模型预测控制策略仍不够完善,解决其参数鲁棒性较差、成本函数中权重系数设计较为复杂、稳态脉动较大等问题,对于提高系统的可靠性、算法
微生物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平衡生态系统、调节动植物新陈代谢、预防疾病等方面具有重要功能。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积累了大量的微生物全基因组和宏基因组数据,为研究微生物遗传多样性、动态变化、环境适应性等提供了丰富资源,推动了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由个体基因组转向物种泛基因组和群落宏基因组。微生物泛基因组是一个微生物类群中的所有基因的集合。泛基因组分析可以揭示微生物物种水平的基因组异质性和
锂电池作为最成功的电化学储能器件,被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移动电子产品、电网储能等领域,是可持续发展社会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锂电池性能的提高,离不开人们对电池工作机制与老化机制的深入研究。然而,商用锂电池通常具有封闭式结构,其保护性外包装能阻碍可见光、红外线、电子束等表征信息载体的透过。这使得锂电池内部结构变化无损表征困难。目前,学术界缺乏有效手段对商用锂电池内部电解液浸润、气体生成、锂枝晶生长、界
硅材料被认为是极具发展前景的下一代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其具有较低的工作电位、丰富的材料来源,特别是高达3579 m Ah/g的理论比容量。但是在电池充放电循环过程中锂离子在硅材料中的反复嵌入/脱出会引起负极体积的剧烈变化,由此造成了硅负极结构破裂失效和固体电解液界面膜(SEI膜)反复再生等一系列问题,进而导致了硅负极较低的库伦效率,不可逆的容量衰减和循环寿命的减少,极大限制了硅负极材料的实际应用。
目的:抽动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精神疾病,主要症状为多种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大量研究发现,皮层—纹状体—丘脑—皮层通路的异常是抽动症的主要病理基础,黑质纹状体多巴胺系统功能亢进是其主要原因。针刺治疗抽动症疗效显著,但其机制尚未明确。本论文研究针刺治疗抽动症的机制,首先观察针刺对抽动症模型小鼠抽动行为的影响,探讨脑内多巴胺系统是否参与针刺治疗抽动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然后,探索化学遗传兴奋或抑制背侧纹状体
第一部分dMMR/pMMR结直肠癌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特征【目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CRC的发生发展与肠道微生物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将肠道微生物的生态学与肿瘤生物学两个角度结合分析错配修复缺陷(Deficient mismatch repair,dMMR)和错配修复完整(Proficient mismatch repair
MILD-Oxy燃烧技术耦合了富氧燃烧和MILD燃烧技术特点,兼具有碳减排和低NOx排放等优点,被誉为下一代富氧燃烧技术,极具发展前景。煤粉燃烧区别于气体或液体燃料燃烧的显著特征是煤焦异相反应,即煤焦会同时与O2、CO2和H2O发生反应。MILD-Oxy燃烧方式下,强烈的烟气卷吸降低了反应区内O2浓度,且烟气中CO2和H2O浓度高,这些都会导致煤焦的气化反应行为显著。因此,深入研究煤粉MILD-O
铝基复合材料水解制氢技术是在储氢和运氢系统不完善的情况下实现氢能广泛应用的有效途径。但该技术的高成本限制了其应用。对材料成分和制备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和对水解制氢副产物进行回收再利用是降低铝基复合材料水解制氢技术成本的有效方法。这对推动氢能技术发展、金属铝循环利用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以金属铝粉为研究对象,采用“少量多元”的方案,在铝粉中添加低熔点金属Ga和In、无机盐SnCl2和氧化物Bi2
苯并咪唑类(benzimidazoles,BMZs)杀菌剂是以苯并咪唑环为母体的一类内吸性广谱有机杀菌剂,其中最常应用的主要有苯菌灵(benomyl,BM)、多菌灵(carbendazim,MBC)、甲基硫菌灵(又名甲基托布津,thiopphanate-metyl,TM)以及噻菌灵(thiabendazole,TBZ)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广泛应用于蔬菜水果等多种作物,可防治真菌性病害等。研究表明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