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绪记忆的研究业已成为近年来记忆研究的热点,研究所关注的也不再仅仅是如何提高记忆,而也开始关心如何更好的遗忘不想要的记忆。定向遗忘的研究恰恰为此提供了比较成熟的研究范式。因此,定向遗忘也成为了记忆研究的一种常用的重要范式。定向遗忘最早由Muter(1965)提出,后来Bjork等人(1968)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随之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定向遗忘范式。定向遗忘主要是指通过指导语呈现遗忘线索提示,导致被试的记忆成绩受损。采用该范式进行的研究中,分别呈现记住(remember)或者遗忘(forget)的线索提示,要求被试记住或忘记学习过的材料,从而在随后的记忆测验中,表现出对不同材料记忆成绩的差异,即对要求遗忘的材料(to-be-forgotten,TBF)的记忆成绩差于要求记住的材料(to-be-remembered,TBR)。确实已有研究证明,人们在要求忘记的时候,能够忘记那些特定的信息。以往的研究表明,对不同情绪性材料的定向遗忘效果存在差异。多数情况下,中性材料都能较好的定向遗忘,而情绪性材料则没有非常统一的结果,并且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定向遗忘效应的消失。而且在对情绪性材料定向遗忘的研究中,更多的是选用词汇、图片作为研究材料,选用复杂情绪事件为研究材料的研究还较少。虽然有研究发现了积极和消极情绪对定向遗忘可能有着不同的影响,但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更希望忘掉那些不愉快的、令人痛苦的记忆,因此,本研究选用消极情绪视频剪辑片段为材料,模拟人们对日常生活消极事件的记忆,考察不同的事件相关性对负性情绪记忆的定向遗忘是否有不同的影响。本研究包括3个实验,分别考察了不同的事件相关性对负性情绪记忆定向遗忘的影响。实验一考察情绪相关性对负性情绪记忆定向遗忘的影响。实验二考察内容相关性对负性情绪记忆定向遗忘的影响。实验三考察自我相关性对负性情绪记忆定向遗忘的影响。研究均采用2×2混合设计,其中提示类型为被试间因素,相关性(情绪相关性、内容相关性和自我相关性)为被试内因素。被试的记忆成绩为因变量,包括总回忆率、细节回忆率和要点回忆率。结果表明:(1)情绪相关性几乎阻止了定向遗忘的产生,只有当需要记住的材料为情绪无关时,才出现了记忆的提高,即微弱的定向遗忘效应。(2)内容相关性也几乎消除了定向遗忘效应,无论内容相关还是无关,都没有出现对负性情绪记忆的定向遗忘。只有当要记住的材料为内容相关片段时,要点和细节记忆出现提高。(3)自我相关事件表现出典型的定向遗忘,自我无关事件则没有出现定向遗忘。(4)相关性对细节和要点的定向遗忘有不同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要点/细节权衡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