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编刊通俗小说而驰名天下的建阳书坊,于明代中后期编选了一批戏曲选本。这些戏曲选本最为鲜明的特征,是普遍采用三栏版式,上下两栏为戏曲,中栏汇选了一些娱乐性与实用性兼备的内容,包括了散曲、民歌时调、酒令、灯谜、笑话,甚至尚有些许府州县名歌、土产歌、文武职官歌等,使其自身呈现出鲜明的博杂性与实用性,具有“杂志”的意味。建阳戏曲选本呈现出如此鲜明的特征,使得我们有必要对其编刊缘由、编选标准、文本内容、编选意图,尤其是选本性质等问题,逐一进行探索。本文第一章围绕“选本性质界定”问题对建阳书坊的编刊特点、建阳选本的编刊原因及选本概况等相关方面进行了探讨。既然建阳选本呈现有实用性与博杂性的一面,那么,将其单纯的定性为戏曲选本有失偏狭。为此,本文征引了目前学界对此类刊本的诸种论定(主要有戏曲选本、通俗类书、杂志三种),通过对各自长短得失的深入分析、归纳后,认为将此类刊本定性为杂志型戏曲选本较为妥帖。建阳书坊之所以编刊这种杂志型戏曲选本,与其独特的出版文化传统、地方戏曲传统等存在密切关系。同时,也受到晚明社会崇尚博物、重视实用的思想大环境的影响。第二章重点对建阳选本之戏曲汇选部分的文本特征进行探究。建本所收剧目以婚恋题材剧与忠孝节义剧为大宗。这些剧目多为“末流”、“未入流”之作,处处呈现出民间性意味。这些剧目之所以能够汇编成册,是基于“通俗”、“流行”、“事奇”三方面原因。与江南选本恪守题材规范不同,建本选出多能突破题材限制,选择更加自由、集中。其着重选收了一些表现发迹变泰、患难相随、离合兴叹等现实感、民间气息较强的剧出。这些剧出的选收,生动地展现了中下民众在自身不幸命运面前的悲苦无奈、挣扎抗争及美好憧憬与理想目标的心路历程。而建本对宴游类主题剧出的大量选收,则是中晚明社会追逐奢靡、享乐风尚的集中反映。建本所选剧出多为舞台流行剧,其声腔、脚色、曲牌声情与舞台演出紧密相关。这些剧出多用当时流行的青阳腔演唱,加滚明显。其所加滚同虽形式变动不居,而加滚具体位置却相对固定,这些滚词在剧中人物性格的塑造、剧情的推动及曲文的通俗化方面功不可没。而建阳选本滚词又有繁简之别,通过曲文异同的比勘,可以对诸选本间的亲缘关系有更深地了解。建本剧出脚色已有明显分化趋势,着重突出旦脚场次。与脚色分化相适应,建本剧出曲牌声情亦与剧出主题情事、剧中脚色身份、性格紧密配合。凡此种种,均体现出场上之曲应具有的特点。第三章着重探讨建阳选本的社会文化功用——构建社会公共知识体系。建阳选本不仅汇选了大量戏曲选出,而且还收录了一些散曲、民歌时调、酒令、笑话……,甚至尚含有些许府州县名歌、土产歌、文武职官歌,这些内容虽以附录的形式统一编刻于选本中栏,但却是当时广大民众的生活常识、生活习惯的浓缩与提炼,具有鲜明的实用性与博杂性。这一部分内容的选收,其意图不仅仅是为民众娱乐消遣提供文本材料,更欲以此种简短的、“歌诀式”的内容,对民众的知识结构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与塑造,体现出建构社会知识共同体的意识与倾向。这种公共知识体系构建可以从曲学文化、时空观念及民生众态三个大的方面进行探讨与说明。选本收录的民歌、散曲中包含有一些散曲知识、民歌时调知识、戏曲知识,通过这些知识建构起当时民众的曲学文化常识。与此同时,这些民歌时调、散曲中又多含有一些人伦物理、宗教文化、佳节时令等日常生活方面的知识,对这些知识的传唱,在不知不觉中塑造民众的日常行为习惯。而所收录的府州县名歌、土产歌、文武职官歌及部分民歌时调中则包含有一些民间历史知识、地理文化知识、商业文化知识,这些知识在口耳相传中无形的构建起民众的时空观念。建阳选本所附增的这些内容正是通过诸如此类的方式,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共同构建起民间观念上的社会知识公共体。附录部分通过表格的方式对建阳选本所收剧目与福建地方戏传统剧目进行了细致对照,希望通过此种方式以求得对建阳选本与福建地方戏曲传统文化间的密切关联有更为明晰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