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中国制造业凭借着低成本优势出口值迅速增加。制造业的出口对于低成本优势的依赖,使得其对劳动力成本的弹性变大,而产业质量的提高又使其对劳动力成本的弹性下降,目前,各国普遍呈现出劳动力成本:上涨的趋势,劳动力成本与出口关系的研究已经成为国际经济学领域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热点。大量学者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劳动力成本与出口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形成了不同阶段的理论。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逐渐放松假设条件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各国进行国际贸易的原因,并阐述了不同分工形式下的比较优势对出口的影响。本文通过梳理国际贸易理论和相关文献发现比较优势会影响一国的制造业出口值,同时,技术和规模效应也会对一国的制造业出口产生影响。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分析,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主要来自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平均工资的上涨将会对制造业出口产生“倒逼”和“倒退”两种不同的作用。其中,“倒逼”作用主要指在平均工资上涨的情况下,企业会提高其技术效率和水平以消化成本上涨的压力,这会促使整个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和技术含量的上升,以提高出口值;“倒退”作用指企业无法承受工资上升的压力,减少产出,这会减少制造业出口值。本文使用2001-2012年的29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分别从平均工资和单位劳动成本两个角度,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训(System GMM)法分别从国家和地区两个层面研究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对制造业出口值的影响。本文按照已有的理论研究建立计量模型,比较优势的代理变量是劳动力成本、制造业固定资产实际投资额和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额:技术的代理变量是劳动生产率;规模效应的代理变量为制造业从业人数:劳动力成本的代理变量分别为制造业平均工资和制造业单位劳动成本。研究结果表明:首先,从国家层面上看,平均工资的上涨对制造业出口值的影响不大,但从地区层面看,其对东部、中部和西部产生的影响各不相同。在东部和西部地区,平均工资对制造业出口值有正向作用,即产生“倒逼”作用:平均工资的上升可以促使制造业厂商进行产业升级,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降低其对劳动力成本的依赖。而在中部地区,平均工资会对制造业出口值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其次,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地区层面上看,劳动生产率对制造业出口值都有显著的正效应。劳动生产率会随着地区的不同而对制造业出口值产生不同程度的正效应,东部最大、中部次之、西部最小。这说明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促进全国各个地区制造业出口值的增加;最后,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地区层面上看,单位劳动成本的提高对制造业出口值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制造业出口值会随着单位劳动成本的上升而减少,其中东部地区遭受的冲击最大。从这一结论来看,劳动力成本上升减少了制造业的出口值,这和第一个研究结果看似矛盾,但这主要是由于对劳动力成本不同角度的衡量引起的。本文首先用传统的平均工资来衡量劳动力成本,检验其上升所产生的“倒逼”和“倒退”机制,进而再使用更能体现一国比较优势的单位劳动成本来衡量劳动力成本。单位劳动成本是平均工资与劳动生产率的比值。一国劳动力工资的上涨并不能说明其劳动力变贵了,或者失去了比较优势。这是由于工资本身是由劳动生产率决定的,如果工资上涨,同时劳动生产率上升,那么劳动力并不一定变贵:如果劳动生产率上升得比工资上升速度更快,那事实上,劳动力变得更加便宜了。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为地方政府制定相应的劳动力工资政策时提供经检验的实证依据。政策层在制定与劳动者报酬相关的政策时,需充分考虑各地区制造业的不同特征和发展情况,使得政策的实施效果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