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基固体燃料O2/H2O燃烧过程中燃料氮的迁移和转化规律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and1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富氧燃烧技术(Oxy-fuel)是现阶段控制燃煤设备CO2排放的主要技术,经过锅炉烟气再循环和冷凝去水,乏气中CO2的体积分数通常超过90%,可以直接压缩和封存。O2/H2O燃烧技术被认为是Oxy-fuel燃烧的升级,以水蒸气替代循环烟气通入主燃区,尾气经处理后可以实现CO2的富集。水蒸气可以调节主燃区的温度避免热力型NOx大量生成,并且可以与燃料发生反应生成还原性气态产物进一步降低NOx生成。明确O2/H2O燃烧过程中NOx的生成和转化机理,建立反应条件与NOx释放规律的联系是实现O2/H2O燃烧技术应用的必要基础。本文通过燃烧机理实验和多种分析测试手段对原煤焦、脱灰煤焦和脱灰煤燃烧过程中颗粒表面化学性质、化学结构和燃料氮的释放规律展开研究,明确了焦炭反应阶段对于煤基燃料燃烧过程中NOx释放的贡献和影响程度,揭示了焦炭表面化学结构和微观结构对于燃料氮释放的影响规律。
  首先以典型烟煤煤焦作为研究对象,在燃烧条件下确定char-N向NOx的转化规律。通过部分氧化和部分脱附,制备不同燃尽程度和不同脱附程度的焦炭样品,结合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程序升温脱附/还原(Temperature programmed desorption/reduction)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确定常规煤焦燃烧过程中颗粒表面主要含氧复合物的化学结构为:carboxylic(羧基)、phenol(酚)、anhydride(酸酐)、ether(醚)、lactone(内酯)和quinone(醌),颗粒表面含氧复合物总量在反应前期(Xc≈0.3)达到最大数量。颗粒表面含氮复合物主要为吡咯(N-5)、吡啶(N-6)和质子化氮(N-Q),并且其热稳定性如下所示:N-5<N-6<N-Q。
  通过酸洗处理(HF-HCl-HF)和高温热解制备排除碱金属及碱土金属(AAEM)干扰的SH脱灰煤焦,通过燃烧实验和部分氧化处理对脱灰煤焦燃烧全过程进行整体和局部反应特性的研究。利用TPD测量颗粒表面含氧复合物的总量,发现反应进行到前中期(Xc≈0.35)颗粒表面含氧复合物总量最大,并且颗粒表面的C(O)主要为CO2的前驱物。结合FT-IR分析可以确定脱灰煤焦表面含氧复合物热稳定性及脱附中心温度如下:phenol(1000K)<carboxyl(1150K)<ether/anhydride(1400K)<quinone(1600K)<lactone(1650K)。焦炭颗粒表面C(O)总量与焦炭对NO的还原能力呈正相关,C(O)总量可以用来侧面表征样品燃烧过程中NO的释放规律。高温燃烧时(Tr≥1200K),由于异相和均相还原反应的存在,大多数NO被焦炭和C(O)脱附产物CO还原为N2。
  利用高温水平反应系统在1073–1473K的温度范围内,研究了反应温度、氧气浓度和水蒸气浓度对脱灰煤焦O2/H2O燃烧过程中含氮气态产物生成的影响规律,并且与TPD和Raman方法获得的表面化学结构和表面微观结构特性建立起关联。反应温度和气氛中氧气浓度的升高,有利于颗粒表面C(O)的生成以及芳香环结构的裂解,增强焦炭颗粒的还原反应性,促使燃烧过程中NOx的转化率降低。随着反应气氛中水蒸气浓度的升高,N O的转化率先增加后减少,最佳水蒸气浓度为8.5vol.%。在O2/H2O燃烧反应气氛中?H和?OH的作用下,颗粒表面主要的C(O)种类为ether、phenol、quinone和lactone。由于氧化性分子对焦炭颗粒表面结构的攻击,颗粒表面含氮复合物的分布也受到影响。O2/H2O燃烧前期,颗粒表面N-Q和N-6结构相对含量明显降低,N-5结构相对含量大量增加;由于N-5热稳定性较弱,所以燃烧中后期N-5大量分解或转化为稳定的N-Q和N-6。脱灰煤焦的化学反应速率与表面复合物总量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焦炭反应初期颗粒表面C(O)的总量与反应速率常数(ks)具有较好的线性相关性。
  最后,研究脱灰煤O2/H2O燃烧过程中氮元素的迁移和释放规律。研究发现,NO、N2O、NH3和HCN是脱灰煤Oxy-steam燃烧过程中的典型含氮气态产物,其中N2O、NH3、HCN和一部分NO由volatile-N脱附产生,char-N的主要气态产物为NO。并且,反应温度、氧气浓度和水蒸气浓度的升高均会促进燃料氮在挥发分燃烧阶段的释放。在本研究条件下,相比于挥发分燃烧阶段产生的还原性气态产物(HCN和NH3),焦炭颗粒的微观结构特性与燃烧过程中NOx的释放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说明焦炭颗粒的反应性是决定O2/H2O燃烧过程中coal-N释放规律的主要因素。
其他文献
我国具有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大量燃煤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及CO2的排放,极端天气不断出现,雾霾天气频现。在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加快清洁能源利用基础上,施行超低排放和CO2减排是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由于燃煤尾气中大气污染物PM2.5、SO2及温室气体CO2同时排放且减排过程相互影响,强化燃煤尾气处理过程中除尘、脱硫和脱碳技术是实现PM2.5、SO2和CO2减排的关键。本文针对燃煤尾气中
学位
水体中污染物的去除是现代工农业生产和城市水循环中重要环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级氧化处理(光催化、光-Fenton、类-Fenton)凭借操作简单、成本低廉和环境友好等优势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纳米尺寸催化剂易团聚、难回收、易被腐蚀的特点,极大地限制其工业应用。为克服上述缺点,将纳米催化剂负载到宏观尺寸载体上是目前提高纳米催化剂使用效率的有效策略。商用织物具有成本低廉、易于施放-回收、循环使用性稳定
学位
燃煤电厂烟气排放的氮氧化物(NO_x)是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随着大气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和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有效脱除烟气中的NO_x迫在眉睫。选择性催化还原(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NO_x控制技术,但商用钒基SCR催化剂的活性组分钒具有生物毒性,使用时易造成二次污染。本论文选取了价格低廉、毒性小且性质稳定的α-Fe_2O_3
学位
随着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物质的需求不断提升,使用的各类化工产品产量也在逐年增加。其中,间甲基苯酚作为一种基本的有机合成材料被大量应用于工业生产中,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环境问题。处理间甲基苯酚废水的方法中,湿式催化氧化法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特别是非均相催化氧化,而其中的催化剂载体是研究重点。碳纳米管(CNT)是一种性能优良的载体,但是由于其颗粒粒径较小,无法直接应用于固定床反应中,否则较大的床
有机污染物如多环芳烃、酚类化合物、染料及农药等进入水体和土壤,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有机污染物的处理已成为研究热点。吸附法因操作简单、吸附材料来源广泛、价格便宜,已成为处理环境有机污染物的重要手段。疏水性材料有利于吸附有机污染物,但在水中难以分散限制了其应用范围。表面活性剂分子通过分子间作用力吸附在固体材料表面自组装形成聚集体,被称作“表面胶束”。与胶束类似,表面胶束对疏水性物质具有增溶吸附作用。本文
学位
随着灰霾天气出现的频率增加、程度加剧,环境空气污染尤其是颗粒物污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关颗粒物污染的研究进一步得到重视,而颗粒物的分级采样是开展这些研究的基础。常用的惯性冲击采样器和旋风分离采样器存在颗粒反弹、破碎、再悬浮等缺点,虚旋风采样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上述缺陷,但目前对其内部气流及颗粒的运动规律认识不清,限制了虚旋风采样器的应用。本研究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理论建立了虚旋风分级
学位
土壤环境化学过程中的许多反应受制于矿物–溶液界面的控制。在该界面上发生的溶解、吸附和沉淀反应能够直接影响土壤重金属(有毒类金属)污染物的释放与固定。在这些反应过程中,反应动力学最终是由矿物基底以及界面溶液中所包含的无机离子组分和有机大(土壤腐殖酸、DNA、蛋白和多糖)小(短肽)分子所决定。大量宏观体相研究给出了许多相互矛盾的描述性现象,而微观作用机制仍然未知。原子力显微镜(AFM)可原位实时观察纳
学位

生物炭富含大量稳定性碳,具有丰富的表面微孔结构,比表面积大,含有大量养分元素,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固碳和土壤改良实践中。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重金属污染问题,原材料来源广泛的生物炭可以作为吸附剂和钝化剂去除水体和固定土壤中重金属,这对于生物质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和环境修复是一种双赢的策略。但是,原始生物炭对重金属的固定能力比较有限,通过改性方法提高生物炭对重金属的固定能力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含磷材料可以
学位
蓝藻水华在世界范围内的频繁暴发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伴随其产生的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对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构成了极大威胁。大量证据表明,MCs不但是典型的肝毒素,还具有明显的神经毒性,可对鱼类神经系统产生不利影响。为了系统评估MCs引发的鱼类神经毒性效应,本研究选取MCs中毒性最强、分布最为广泛的异构体微囊藻毒素-LR(MCLR)作为实验材料和模式生物斑马鱼(Danio
循环冷却水水质会影响工业设备的稳定及安全运行,是工业尤为关注的问题。而杀菌剂和缓蚀阻垢剂的投加通常是循环冷却水处理的首选的应对之策。本论文以黑龙江省某煤化工企业的的循环冷却水为研究对象,通过生产性试验对比评价非氧化型杀菌剂-优氯净和氧化型杀菌剂-ClO2的杀菌效果,通过静态实验研究ClO2对典型细菌的杀菌效果及其对金属的腐蚀特性;并在杀菌剂ClO2存在下,研究有机膦药剂的缓蚀阻垢及综合性能,采用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