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据挖掘是当前GIS领域的热门话题,如何从海量数据中高效的提取信息是研究者普遍关注的问题。挖掘方法的选取,对数据挖掘的效率和结果的可靠性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地质灾害的易发性评价当中,如何从纷繁复杂的影响因素中选取指标,建立的提标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着评价结果的好坏。因此,选取合适的方法,挖掘出影响地裂缝生长与发育的因素,建立指标体系,从而得出对实际生产生活有指导意义的地裂缝易发性评价结果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对基于缓冲区的空间协同定位选取指标的方法进行易发性评价探索。首先,选取有代表性的渭河盆地地裂缝,将其应用到易发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中;然后,结合层次分析法,获得研究区的地裂缝易发性区划;最后运用传统方法建立指标体系生成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对地质灾害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进行了有效性探究。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包括:1.通过勘探、野外调查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的搜集,概括总结了渭河盆地地区的自然地理、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的特点,以及该地区地裂缝的分布、特点及危害方式。2.以渭河盆地地裂缝作为研究对象,把各影响因子概化为点、线、面对象,并以地震点和断层数据为例,利用把缓冲区和空间协同定位结合的方法,从理论的角度,判断其对地裂缝形成与发育的作用程度,并结合相关勘探数据、文献资料,得出断裂对地裂缝的生成和发育起到主控作用,但地震只是诱导因素,加速了地裂缝的生成发育。3.分别以缓冲区的空间协同定位的方法和传统方法建立渭河盆地地裂缝易发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立各因子权重、评估模型,在ArcGIS中通过栅格计算得到易发性分级区划,通过评价结果对比,得出新方法与渭河盆地的实际情况吻合度更高。进而表明运用基于缓冲区的空间协同定位方法建立灾害易发性评价的指标体系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