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在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整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涉及中医中药题材的作品层出不穷,特别是在古代文学史中,古代多儒医,而且特别重视儒医,以中医药为内容的文学作品数量繁多。但是在现代文学三十年里面很少有书写中医药题材的作品,书写中医药文化的文章也大都是从反面进行批判。到了建国后出现的少量中医药题材长篇小说也都带有鲜明的政治意识形态色彩,而另一个相反的表现则是,新世纪以来以中医药为直接书写对象的长篇小说开始大量出现,并且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积极姿态正面弘扬中医药文化,与以往对中医药文化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一鲜明的变化可能只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的一个细微的侧面,但由此所引出的问题却具有非常重要的探讨价值,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二十世纪前半期中医药题材文学的沉寂?建国后为什么又萌生曾经讳莫如深的中医药题材作品?新世纪以来为什么会风起云涌般的出现大量直接书写中医药的长篇小说?这类题材小说具有怎样的独特特征?我们如何理性客观地来看待这一文学/文化现象?这一系列问题背后体现的正是现代中国作家不同时期对中医药文化认知的差异,从而导致对中医药文化的书写与表现也产生了如此大的反差,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现代中国作家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与表现也自然得以鲜明呈现。本文将通过这一文学现象入手,研究不同时期现代作家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与书写。全文分为三章,从三个不同时期分析现代作家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与表现:第一章:主要研究五四时期文学家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与表现。本章以鲁迅的《父亲的病》与《药》为例,展示作家对中医药文化的批判与否定,并探究其产生的原因。《父亲的病》直接以中医与中医药作为书写对象,从反面以犀利的笔触对中医药进行了批判和否定。在小说《药》中,鲁迅的终极目的是对国民劣根性进行彻底批判,小说的构思却是以具有鲜明中医色彩的“人血馒头”为切入点,在批判国民愚昧的同时将中医也加入到其影射之列。究其原因:首先是中西文化方冲击的结果。现代民族国家的命运与现代作家的命运息息相关,血肉相连,二十世纪初正是中华民族积贫积弱的危难时刻,在各种危机的不断呈现外族入侵面临亡国灭种危机而无能为力的现实面前,在西方文化体系以强势的态度不断侵蚀的现实面前,知识分子群体的自信心被西方列强的枪炮与强势文化所击垮,开始怀疑民族国家本身及其固有的传统文化,中医药文化也成为其批判和打击的对象,其次,该时期执政府所制定的针对反对中医的政策的干预,从而使得中医药文化的生存空间得到强力挤压。第三,五四文学家对中医药文化的否定认知与批评态度。通过对五四时期主要的代表包括鲁迅、郭沫若、陈独秀、胡适、梁漱溟、蔡元培、梁启超等文学大家对中医药文化的否定态度与书写,来反映此时期现代作家对中医药文化的主流认知与表现。第二章:主要写建国后五十年现代作家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与表现。主要以俞天白的长篇小说《无也狂医生》为例,他是此时期真正涉及中医药题材长篇小说的典型代表,该时期的作家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受到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建国后百废待兴,中医同样重新起到其应有的价值,不再加以挤压和排斥,而是进行改造和利用。其二、政府制定的新的中医药政策指引,倡导中西医结合,“赤脚医生”就是特定时期的产物,该时期的作家所书写的中医药作品也具有明显的两个特征,一是、鲜明的政治意识形态特征,虽是写中医,但是目的依然是服务于政治。二是、纯正的传统中医都走向了中西医结合的道路,或是直接书写和歌颂“赤脚医生”。第三章:主要写新世纪以来在文化重建背景下现代作家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与表现。新世纪以来在文化重建背景下传统文化成为重新弘扬和关注的焦点,中医药文化在这一热潮的涌动下也得到推崇和重视。究其原因有一下几点:一是、大国崛起的客观现实;二是、文化自省所带来的客观冷静思索的结果;三是、“反思现代性”的结果;四是、复兴中医的行动驱使。现代作家同样在这股“复古”的热潮中做出来回应,大量的以中医药文化为题材的长篇小说相继问世,而且体现出鲜明的艺术特色,其艺术特色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追寻中医传统文化的审美姿态。二是、历史家族叙事模式。第四章:主要写新世纪以来作家对中医形象的新的文学想象,针对不同的文本具有代表性的中医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与阐释,将不同性格特征的中医形象进行展示,从而体现新世纪以来作家对中医形象的重新塑造与新的文学想象,本章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代表性的中医形象进行概括与阐释:一是,传统儒医形象的重新演绎,以《药铺林》中的李纯,《大国医》中的郭一山,《大中医》中的宋浩为例。二是,神医药王的文学重构,以《李时珍》中的李时珍《大清药王》中的乐宏达为例,三是,其他中医想象主要包括:1、“活土匪”式的中医形象以《大宅门》中的白景琦为例。2、不让须眉的女中医形象以《女国医》中的许义妁,《大国医》中的云鹤鸣为例。3、丑恶的中医异禀,反面中医形象的塑造,以《大国医》中的刘仙堂为例,从而呈现新世纪以来中国作家对中医药形象的新的文学想象与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