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是关于中国农村投融资体制变迁与创新问题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在借鉴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理论、制度与经济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本文界定了投融资的理论范畴和农村投融资体制的概念框架;分析了农村投融资体制历史变迁及其演进的特征,并对体制变迁的经济效应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对农村投融资体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做了诊断;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农村投融资体制创新的路径选择;最后,在结合中国农村经济和投融资体制现实的基础上,得出了农村投融资体制创新的政策措施。 一、论文的基本结论 1、现代市场经济投融资体制的缺位是造成“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 运用1980—2004年农业贷款、财政支农资金、农村投资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增加农村投资和财政支农资金有利于农民收入提高,而农业信贷资金的增加对农民收入增长却是一个不利因素,其配置是非有效的,只有真正的农村投资才能够带来农民收入增长。通过对农村投融资体制演进过程的历史分析、制度分析和统计分析,可以知道由于没有建立市场经济投融资体制,造成针对“三农”的投融资主体缺失,使农村经济发展缺乏稳定的资本形成机制,其结果是财政支农资金支出结构不合理,资本配置效率低下;农村信贷资金“农转非”现象突出,形成了农村金融“空洞”;农民本身的原始积累所形成的闲散资金因投资渠道不畅,只能存入银行;大量的民间资本和外资面对农村投资的低效益和恶劣的投资环境而止步不前,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已陷入了资本短缺的恶性循环。现代市场经济投融资体制的缺位是造成“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 2、中国农村投融资体制现状的形成有其特殊的制度背景 制度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增长要素。我国农村投融资体制的形成离不开经济体制的大背景。改革开放前,形成了与高度计划经济相吻合的投融资结构和运行机制;改革开放后,投融资结构和运行机制处于转轨的渐进演变过程中。长期以来,政府为了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实施“重工抑农”战略,在资金配置上向城市和工业项目倾斜,并通过倾斜性政策、行政权力及制度安排等抽取农村剩余,忽视了对农村的引导性投入和农村市场的开拓。由于制度抑制的长期积累,中国的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