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同属于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IBD是一种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其致病因素复杂,目前认为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免疫因素和微生物因素互相作用所致[1-2]。全球IBD发病率在近几十年中不断攀升,欧美国家以克罗恩病为主,而我国以溃疡性结肠炎为主[3-4]。维生素D(vitamin D,Vit D)是一种类固醇激素,其经典作用是维持钙平衡和调节骨代谢,现在其在免疫调节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目前,研究人员已对维生素D在包括IBD在内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中的重要性达成共识[5]。白介素17(IL-17)是Th17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具有强大的促炎作用,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扮演重要角色[6-7]。有国外研究表明,IL-17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和病情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8-9]。有研究表明维生素D能够诱导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生成,而Treg可通过分泌IL-10抑制Th17细胞分泌IL-17,同时维生素D也可直接调节Th17细胞分化,抑制IL-17分泌[10-11]。目的通过测定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VD)和白介素17(IL-17)水平,探讨二者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方法收集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科被明确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住院患者血清样本及临床资料共78例以及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健康体检中心的健康体检者血清120例。采用ELISA的方法分别测定78名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和120名健康体检者血清IL-17水平,采用电化学发光的方法分别测定78名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和120名健康体检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分别讨论血清维生素D和IL-17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以及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1.血清25-OHVD水平:UC组为10.00±5.09 ng/ml,对照组为13.82±5.56ng/ml,UC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UC组中缓解期为13.63±5.33 ng/ml,活动期为8.98±4.58 ng/ml。UC活动期轻度为11.47±4.61 ng/ml,中度为9.16±3.00 ng/ml,重度为6.23±4.24 ng/ml。缓解期血清25-OHVD水平显著高于活动期、活动期中度和重度,活动期轻度和中度分别显著高于活动期重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校正后p<0.007)。缓解期与活动期轻度,活动期轻度与中度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按照血清维生素D缺乏严重程度分组比较UC严重程度,维生素D不足组及维生素D缺乏组UC严重程度分别显著低于维生素D严重缺乏组(校正后p<0.017),维生素D不足组的UC严重程度与缺乏组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2.血清IL-17水平:UC组14.38±3.76 pg/ml,对照组为7.64±1.09 pg/ml,UC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UC组中缓解期为11.54±3.02pg/ml,活动期为15.17±3.57pg/ml,其中轻度为14.09±3.8pg/ml,中度为14.95±3.08pg/ml,重度为16.49±3.36pg/ml。缓解期与活动期相比,缓解期血清IL-17水平显著低于活动期、活动期中度和重度(校正后p<0.007)。缓解期与活动期轻度,活动期轻度与中度和重度,活动期中度与重度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维生素D水平与白介素17水平呈负相关(p<0.001)。结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显著低于健康人群,白介素17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群。维生素D及白介素17水平在不同严重程度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具有差异,维生素D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白介素17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维生素D水平与白介素17水平呈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