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共政策是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的手段。作为政府治理的基本工具,公共政策的目的在于整合社会各种利益,合理配置有限的社会资源。因此,制定科学、合理、公正的公共政策一直是公共政策研究的焦点。西方对于公共政策制定模式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出现西蒙的理性决策模式、林德布罗姆的渐进决策模式以及艾茨尼的混合扫描模式以来,西方在公共政策制定模式的研究方面又取得了新的进展。多源流决策模型、支持联盟决策模型、间断平衡决策模型等模型的提出丰富了我们理解公共政策制定模式的知识。
与此同时,西方学者也对中国公共政策制定模式予以关注,提出了各自的观点。西方学者1950年代后对中国政策过程的研究随着中国研究的深入而发展。由于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的巨大差异,国外学者对中国政策过程的研究难免带有一定的偏见和误解,但其研究内容的演变趋势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国公共政策决策机制的演化过程,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如何整合中西方学者对中国公共政策制定模式的研究,为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益的借鉴是本文写作的基本出发点。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本文首先对我国公共政策制定模式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阐释。为了弥补理论的叙述的枯燥和乏力。特地选择厦门PX事件作为理解中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实践案例。
借助对厦门PX事件的分析,本文提出以政策网络理论来构建中国公共政策制定的合理模式。如何在复杂的社会治理环境中制定公共政策是政策网络理论所要解决的基础问题。学术界对政策网络的探讨从未间断过。政策网络是作为政府运作的一种描述、作为分析政府决策的一种理论以及作为改革公共管理的一种处方而受到人们的关注。政策网络以及政策子系统的研究都致力于打破过程阶段论的窠臼,把行为者和网络的视角嵌入到政策过程的研究之中,这表明近年来西方公共政策研究焦点向动态层面的转移。这种转移也表明公共政策的研究更具现实性。
诚然,中国目前构建理想的政策网络还缺乏西方社会所具有的成熟的制度环境以及良好的市民社会基础。但利用政策网络来合理优化我国公共政策制定模式,可以克服传统的政策制定模式所存在的缺陷,以提升政府的治理能力,最终实现我国社会的有序、和谐发展。
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文章的主题和意义、研究方法与思路以及对我国公共政策制定模式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述。第二部分是对论文所涉及的一些主要概念进行界定与梳理,包括政策制定模式、网络社会以及政策网络。第三部分是对厦门PX事件的分析。在对厦门PX事件始末的进行整理并对此尝试进行政策网络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的公共治理环境所发生的变化进行总结。第四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分三点来进行阐述:第一点是对传统理性主导下的公共政策制定进行批评。公共政策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是基于现代性诉求的大环境。管理主义盛行、以及专家治国模式的普遍发展导致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共性缺失,由此导致公共政策执行难、绩效低等问题。政策网络理论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共空间建立的诉求。第二点是对政策网络构建的论述。首先讨论了政策网络何以形成,如何形成的问题。接着对构建政策网络,改善政府治理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第三点是讨论如何在中国的治理环境下对中国的公共政策制定中的政策网络进行优化。以社会理性来主导公共政策的制定、促进公民社会的成长、发展协商民主、利用现代信息交流手段畅通民意表达渠道以及加强对政策网络的管理是政策网络优化的路径选择。第五部分在提出本文的一个初步结论的基础上分析本文可能的一点新意,并指出不足之处和今后继续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