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得克萨斯大学S.J.Pirson教授提出“烟筒效应”这个名词以来,运用微磁方法直接寻找油气藏的研究工作也随之为人们所认识。1979年美国地调所T.J.Donovan博士根据Cement油田资料推测在油气藏上覆沉积岩层中存在与烃类垂向运移相关的成岩作用磁铁矿。此外,美国的Roger Henderson、Saunders、Reynolds、McCabe、Elmore、B.B.Ellwood,原苏联的别列兹金,我国的刘庆生、蔡振京、李卢玲,吴以仁、郭友钊、杨育斌、谭青等,中外学者从各个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富有成效的结果。 当前,油气藏上方磁性异常与油气藏存在某种必然关系的事实已成共识,国内外学者也提出了许多假说,不过遗憾的是,所有的假说至今无一成为这种必然关系的实质。本论文旨在利用中国西部某油气区高精度磁测和地表一定深度的黄土样品磁化率观测资料,并附以有关的油井资料,在了解研究区石油地质概况的前提下,企图揭示出这种必然关系,并研究如何利用磁性指标直接指示油气藏信息。 处理磁测和磁化率观测值时,给出的多种合适的方法(如小波去噪方法、分离区域磁场和油气局部磁场的逐次分离算子以及提取黄土磁化率背景值的先验统计提取法等)使数据的有效性显著提高。应用多因子评价理论合理评价了实际油井资料,得到油井质量系数。根据磁(磁化率)异常分布特点,合理划分油气远景区并给出相应油气远景区量化评价因子。油井资料验证了磁性资料探测油气藏结论,验证结果表明了资料的有效性和划分的合理性。由此,本文给出了磁异常——磁化率异常联合预测油气藏量化因子,指出此因子配合油气远景区图示可以大大提高磁性指标直接探测油气藏的准确率。最后提出的“模糊评价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多参数预测油气藏的非一致性问题。 结论和建议部分阐述了本论文研究成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指出磁性异常和油气藏的这种关系模式可以指导直接探测油气藏工作。如果最后提出的几个问题可以得到顺利解决,利用磁性异常探测油气藏的准确率将大大提高,又由于它的低勘探成本和高观测效率,利用此法直接探测油气藏的步伐将会大大加快,在石油勘探领域可以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